白雋:“去年楊胤叛亂,諸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戰後吏部拖拖拉拉將近半年才將各地官吏補齊,本已飽受詬病。”
“前不久吳七出徵,一直催要官吏,吏部本職事務辦不妥,反受參被吳七倒打一耙,將殺俘之事推到吏部身上。駱聞愛惜羽毛,為了滿足吳七的胃口,將些微末京官貶去外任。”算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白湛沒想到原委如此簡單,只有一條,時間錯了。“外任?”
白雋:“是啊!”長安與地方相比,一個天一個地,平白壞人前程,恐怕良心不安。
白湛:“兒子打聽到的訊息,那些京官出發前不知要外任,但他們的官職早被訂出去。”
白雋聞言從憑几上支起身體,先放外任再補官是權宜之計。但將先看中官職上的人挪走,離京公幹再外任,稱得上“騙”。前後一顛倒,其心可誅。
白雋嗤笑道:“掙扎這麼久,還是掙不脫!”吏部尚書遞辭呈,皇帝不可能馬上批准,顯得無情無義。少說得三次拖延數月,白湛都能探聽到風聲,離公開亦不遠矣。
駱聞遞辭呈表明這些不入流的手段與他無關,但背一身罵名不冤。誰叫他是吏部尚書,他無能呢。
白雋:“二郎如何知道?”
白湛苦著一張臉,“杜長林,和曉棠一塊困在武功山寨裡的那位進士,在去文城的公幹之列。”
補充道:“長安諸衙司派出的官員,除了領頭的,其他盡皆寒門庶族出身。”
白雋眼中精光一閃,無需白湛特意說明,他也知杜喬是何人。從最後一句話牽起前因後果,柿子挑軟的捏,原以為是將那些辦事不謹慎的毛躁人遣出去,“寒門庶族”四字一出,白雋就明白,駱聞不僅僅想保住清名,他還怕了!
白雋鄭重道:“二郎,你助你的朋友無可厚非,但此事事關重大,莫隨意摻和進去。”他沒接觸過杜喬,但能與一雙兒女相交必有長處,能撈出一人已是萬幸。
白湛:“父親可有辦法?”
白雋反問道:“你們如何做的?”
白湛:“陸侍郎好衛巨山的字,無咎剛好有一副,已派人送去文城。”
事後諸葛亮白雋將一切看在眼中,旁觀者清,“駱聞非是主謀。”否則不會乞骸骨。“陸德業才是實際經辦人。”非得有個“惡人”將心懷不忿的末等官吏死死按在文城,不能回返長安。
白雋:“如今只看你們的馬快不快。”事發前或許能以一幅字的微末代價將杜喬換回來,事發後只怕難以收場。
白雋自言自語,“難怪今日兵部侍郎在朝上請定三州刺史。”當時以為他借駱聞激流勇退,手伸過界。
白湛福至心靈,“那是河間王的人,陸侍郎尚未到文城。”卻追不回來了。
白雋感慨一聲,“你猜此事離滿城風雨有多遠?”
朝堂隱秘暗湧,林婉婉得到被統合過的新鮮訊息,難掩驚訝,“寒門難出貴子,你們真敢這麼玩!”不怕哪天把自己玩死!
以前聽段曉棠提及,朝會站班某些高門出身的不願意和低等士族、寒門官員站在一處。這一排擠現象不明顯,不是因為大部分人講禮貌,而是寒門庶族升遷艱難,少有能站上朝會的中高品官員,尤其是文官。
孫無咎捂著額頭,遮羞道:“和我沒關係。”他自視甚高,不屑於用不入流的手段入仕升遷。
白湛:“我交朋友不看出身。”長安城內家世比他好的人不多,更看重品行與才能,被視為友人,本身就代表一種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