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三看到桌上酒菜已涼,喊過來夥計,讓他撤去酒席,在弄幾個時鮮的小炒上來。
一會兒的功夫,酒菜上來,朱宏三給馮若舒滿上酒杯,問道:“舅父大人,北方這樣。南京這邊有什麼舉動嗎?”
馮若舒說道:“五月二十一日,也就是你走的幾天後,史可法自請揚州督師。陛下也就同意了。馬士英推薦阮大鋮出來擔任了兵部侍郎。阮大鋮上疏,提出借虜平寇的策略。在早朝上大家都同意了。”
朱宏三嘆了口氣,說道:“看來這幫傢伙真是不怕死啊,這種狗屎主義都能提的出來?”
馮若舒問道:“主公?你為什麼這麼看得起滿清呢?他們全族才二十多萬人,他們不可能成大事的。”
朱宏三想到:“難道我要告訴你從後世電視劇上看的?”朱宏三說道:“那舅父大人是怎麼看這個借虜平寇策略的?”
馮若舒說道:“當時阮大鋮說的很明白,等我給你細細道來。”
朱宏三聽過以後才知道,原來歷史上的借虜平寇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很成功的計策,只是沒想到李自成敗得那麼快而已。
弘光朝在建立之初,就要面對著一個複雜多變的外部局面。由於自身的實力有限,加之黨爭內鬥嚴重,弘光朝要想在兇險異常的亂世中生存,必須有一套高明的對外策略。
而弘光王朝的對外策略——借虜平寇,也歷來被無數的文人學者和歷史學家們所詬病。在後世看來,南明的這一策略是消極的、保守的、弊端嚴重的,但也不該脫離實際看問題,一味的痛罵弘光君臣,卻忽視了當時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情況。
弘光朝的所謂“借虜平寇”,就是與滿清交好,借用清軍之力,平定“賊寇”李自成,然後再視情況選擇與清方是戰是和。
弘光朝內部,無論閹黨還是東林黨,都贊同這一策略,史可法、劉宗周、馬士英等高階官員都是這一策略的提出者與實踐者。
從這一點看出,這個政策當時應該是獲得了全體大臣的同意才實施的。看歷史不能從後世的眼光來看待歷史,要把自己帶入當時的情形中,這樣才能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看到歷史的本來面目。
借虜平寇這一誤國策略的出現,是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其實是非常無奈的。首先,弘光君臣對北方的具體情況並不瞭解。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後,各種訊息滿天飛。當時各地盛傳大明大將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殺回北京,甚至有吳三桂奉崇禎太子回北京繼位的說法。
弘光朝廷的高官們,只是聽說了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流賊李自成,並不清楚吳三桂已經降清。他們普遍還把吳三桂當“自己人”,覺得他與清朝方面是聯盟關係,而非隸屬關係,想當然的認為可以拉攏吳三桂,透過吳三桂與清朝交好。
就當時來看,吳三桂與清軍擊敗李自成,對弘光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李自成自從在崇禎十六年擊敗孫傳庭之後,實力與威望大增,一直到崇禎十七年年三月攻破北京,他都是明朝最為重大的威脅。
以江南這幫士大夫來看,再加上歷史上新王朝誕生後,必定派出精兵強將一統江山。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李自成在平定北方之後,自然不會放過南明。
尤其是李自成在荊襄一帶部署了七萬大軍,不僅讓左良玉頭痛不已,更讓南京的明朝官員們深深的感受到來自長江上游的威脅。現在流賊大敗,李自成自顧不暇,著實讓弘光君臣鬆了一口氣。
還有的是弘光君臣沒有料到李自成會敗亡得如此之快。很多明朝官員都認為,“大順”與“大清”會在北方陷入長期對峙膠著的狀態,最終兩敗俱傷。
所以弘光君臣非常樂於坐山觀虎鬥,希望能在日後收取漁人之利。從歷史上來看這樣做也是對的,不管東晉和南宋,都是北方大亂而無暇南顧,從而給逃到南方的人以喘息之機。
而和東晉南宋不一樣的是當時弘光朝內部黨爭激烈、矛盾重重。不僅文官集團黨同伐異、內鬥不斷,武將們也擁兵自重、不聽指揮、結黨惡鬥,甚至兵戎相見。
高傑為了吞併黃得功的軍隊和地盤,曾經派軍隊襲擊黃得功及其部下,險些引起內戰,在史可法的調停下才勉強平息。
劉澤清早期與東林黨交好,擁戴潞王,但在得知高傑、黃得功、劉良佐都擁戴福王之後,他立即轉向,加入“擁福派”,讓東林黨人們恨之入骨。
左良玉早年受東林黨人侯恂提攜,與東林黨淵源頗深,東林黨以黃澍為中間人,結交左良玉向馬士英等人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