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哥說:“表少爺,您不知道,我,有些事情,我說不出口,可是我對梅香好,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梅香更想讓我對她好的人了!”
林子軒笑道:“呵呵,小子,你這是喜歡梅香呀!難道你不知道嗎?”
小米哥說:“嘿嘿,表少爺,可是我不敢說呀!”
林子軒笑道:“那你為什麼不敢說呢?”
小米哥道:“我,我只是覺得自己想求個心安……”
林子軒笑道:“為什麼不心安呢?心安才能理得,你這是求心安,說明還不心安……”
小米哥說:“我自己身份低下,全靠著小姐對我好,這些年也稍微攢了一點錢,但是我覺得這都不是我的本事,掙來的錢,以後也不知道能不能給,沒相一個好的生活,所以我不心安,所以我現在不跟她說,也是為了求個心安……”
林子軒笑道:“哈哈哈,原來是這樣,水之三性:無慾、不爭、柔弱,追求心安的法門!”
小米哥說:“心安的法門?這是什麼門?”
林子軒笑道:“《荀子·宥坐》中子貢問孔子:“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作為道家的鼻祖,面對儒家響亮的“智者樂水”這千古聖言,老子淡然地說:上善若水。兩千多年過去了,輕輕一句上善若水,至今仍然是我們做人的最高法則。老子堪稱“水哲學之父”,他將水融合於道,把深奧的宇宙人生真相透過水這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加以闡述。在人生的旅程裡,當我們疑惑的時候,老子告訴我們:水知道答案!”
小米哥說:“水不會說話怎麼能知道答案呢?表少爺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林子軒笑道:“老子在《道德經》裡指出,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質,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無慾,不爭,柔弱。正是這簡簡單單的水之三性,卻如指月之手,為我們道出了修行人最為關注的安心的大法門,我們稱為“老子安心六字訣”,即“無慾,不爭,柔弱”。人的一生,從單純到紛亂,是自然獲得;而從複雜迴歸簡單,卻是修行的結果。生活這口大煉爐,在外鍛鍊我們的身,在內淬鍊我們的心。我們或被動或者主動地修正自己,去順應生活,去獲益於生活,去掌控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找尋並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讓自己獲得足以超越現實生活的力量,獲得生命的喜悅。”
小米哥說:“怎樣獲得生命的喜悅呢?”
林子軒笑道:“我們修行的初心是離苦得樂。活在喜悅中不僅僅是生命彼岸的果實,更使我們在修行途中能夠欣賞到感受到的路邊盛開的鮮花,它是我們生命內在的呼喚,本能的渴求。活在喜悅中有個前提,那就是心安。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廈的基石,心定則靜,靜而後能安,安則喜悅生。心若不安,則精神渙散,種種煩惱苦悶,不召自來。幸福不遠,心若無事,幸福就在眼前。我們之所以在煩惱苦海中不停地翻滾,原因只有一個:心有掛礙,有掛礙故。”
小米哥,還是有點不懂道:“可是表少爺我該如何獲得心安?”
林子軒笑道:“如何安心?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總的來說,道家在解決心安的問題上,注重空性,注重內求,以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覺悟了,了之萬物因緣生滅,一切勞塵皆因我起,無我即無煩惱,如此思維,當一切境界現前,心自如如不動,一念不起,不思善,不思惡,輕安喜悅,得大自在。我們知道,儒釋道雖學術內涵不同,但關於人生的終極智慧,卻萬源同宗,在最高層面上驚人地一致。”
小米哥笑道:“呵呵,表少爺,我才疏學淺,沒讀過書,讓表少爺這麼一講,我都不知道心安到底是什麼了!”
林子軒笑道:“心安是什麼?心安就是《心經》上說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要心安,就要去心頭之掛礙。智慧的老子覺察到,對於凡人來說,外若有事,內要無事,這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最根本的方法是順應自然,無為無不為,做到外無事,倘若外無事,自然而然,內無閒事上心頭。我們內心的煩惱,大部分來源於各種各樣的慾望。有求則苦,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開悟的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無煩惱,無慾是根本。”
小米哥說:“無慾是什麼?”
林子軒笑道:“無慾不是與生俱來的,相反,貪念是無始以來人身上最強烈的習氣,多得為樂,愛佔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貪念與不知足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去貪念的方法有兩個: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反觀自己,無為而無不為。知足知止是老子留給我們在人生旅程中行走的指南針,“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雄,守其雌”,“知足者富”,他再三告誡我們要少欲無為,如此身心方能得定,由定而得安樂。”
小米哥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林子軒笑道:“老子進一步指出“無慾”是一種“虛”。老子認為,人心原本是清靜圓滿的,是“虛靜”的,受後天種種慾望的干擾而變得浮躁不安、相互爭鬥,因而人們需要排除貪念,捨棄內在的私慾,拋開外界的干擾,迴歸到本初的清靜空明,達到人之本性而“觀復”。“‘觀’要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要受情感慾望的影響。”“復”即是復歸、返還,回到最初的狀態。要“致虛極,守靜篤”才能“觀復”,才能“無慾”,所以,“無慾”不是形式上表現的沒有慾望,而是心境的清靜空明的“虛”態,一種身心真正自在的狀態。”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