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臺說:“這句話原來是出自這裡,那也能想的通了,冤家宜解不宜結,看樣子雖說他活的短暫,卻也體悟到了很多東西……”
林子軒說:“本來就是,人就是活到一定程度,越受的苦難多,越明白感悟的多,對於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了!”
銀心笑道:“我現在就好奇大名鼎鼎的風流才子,他這一生,到底是惹過多少,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冤家對頭呢?”
林子軒笑道:“那恐怕都是風流債了!到底有多少風流債,我們就不清楚了,也許只有他自己清楚……”
英臺說:“清楚什麼,古代男人三妻四妾,煙花柳巷都是應該的,誰會在乎那個呢!不會有人覺得他惹了風流債的,只會覺得他有本事……”
銀心笑道:“小姐說的對,詩的第二聯論的是“知足”二字,不是每個人都只要有飯飽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得到什麼,唯有這樣才知道什麼時候該適當收住。頸聯是對生事害人之徒的勸誡。這一聯“生事”和“害人”兩個詞正倒疊用,頗為耐人尋味。而“何時了”對“幾時休”的兩個問句,也讓全詩更有說服力,充滿著哲思。”
林子軒說:“最後一聯是全詩最妙的一聯,“冤家宜解不宜結”一語道出了詩人對世間仇與怨的理解。有一個詞叫“冤家路窄”,仇敵往往是自己想避也避不了的,他總會出現在人生的各個節點上,阻擋我們前行的路,而這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原因。詩人連用了兩個“宜”字,加強了語氣,讓這7個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也是很重要的一句,道出了詩人這樣想的原因,我們永遠不知道曾經結過的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英臺說:“縱觀唐伯虎這首詩,雖然語言上下里巴人,算不得多高明,但卻句句都是道理,詩中“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句更是說到了點子上。若不是吃了苦頭,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起落,是很難有這樣的體悟的。”
銀心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當下的社會,人心浮躁,名利心重了,恩怨情仇也就少不了。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淡看榮辱得失,淡看恩怨情仇,人生,才會安樂幸福。人生,本是簡單的。就算有什麼恩怨,也不需要一輩子埋在心底。人一定要學會調整自己,釋放了壓力和憂愁,心情自然會舒暢許多。不幸,有時是上天給人類的一種考驗。只有掃除彼此心間的陰霾,才能化解不滿和仇怨。矛盾,可以調和,也可以消除,但需要時間。凡事向好的一面看,不要揪住對方的錯誤不放,對自己有信心,更要對對方有信心。”
林子軒說:“人生的恩怨,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正因為它不單一,所以更需要慢慢去消化。很多時候,彼此的仇怨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只是我們主觀上不肯原諒對方,反而導致事件不斷向壞的一面轉化。遇到難題,一定不要給自己以消極的暗示,狀況太複雜,一時理不順,不如暫時擱下,待精神放鬆下來再去考慮,就可以避免衝突的發生。人生在世,不要想著去改變這個世界,這些問題,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且把自己當成一顆沙、一粒塵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活得從容一些,恩怨情仇自然也就淡去了。生活中,許多事情還是看淡些好,人生不過是快樂與痛苦的重疊,快樂不會永恆,痛苦也會過去。與其苦苦糾結,還不如換一種思路,換一種態度,把不高興的、痛苦的思緒統統拋開。看淡曾經的傷痛與現實的煩惱,才能避免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
英臺說:“贏得起也輸得起的人,才能取得自我真正的價值。人生當中,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不是方法不對,而是根本不需要解答。什麼事都要向前看,把不高興的、痛苦的思緒統統拋開,才能盡情地擁抱生活,好好地珍惜。人之所以會陷入無休止的煩怨,就在於慾念太多、太盛。只有看淡利慾,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不為恩怨情仇所累。人生不平事,不過過眼煙雲,喜怒哀樂,也往往熔於一爐。許多人為了名利,費盡心機,百般折騰,到頭來一無所獲,反而留下了不少遺憾。很多事物強求不得,偶爾往好的方面想想,心裡反而會舒服很多。好也罷,壞也罷,終將成為過去,大可不必在意。為人處世,要有寬容之心,要能夠容忍別人的負心、負義,不要動不動就針尖對麥芒。如果人人都有怨必糾,有仇必報,人生的時間和精力將被白白浪費,不愉快的事情也會常常縈繞心頭,長此以往,生活的品質根本保證不了。冤冤相報了無期,何苦如此呢?”
銀心說:“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並不需要針鋒相對。藐視他人,到頭來,只能架空自己,讓自己陷入孤立。誰都想變得優秀,但優秀的代價不是犧牲親友,不是出賣和背叛。任何時候,都不要失去與人為善的信念,不要丟失自己的內心。”
林子軒說:“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大宴群臣,還喚來自己的嬪妃,一同助興。席間美酒佳餚,觥籌交錯,夜幕將至,眾人還未盡興。這時,楚莊王命人點了燭火,添了酒肉,還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一一給文臣武將敬酒。這時,一陣風吹來,一時間宴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殿前一片漆黑。一位官員斗膽摸了許姬的腰,拉扯中,許姬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氣急敗壞地跑到楚莊王面前告狀,很多大臣紛紛表示憤怒:請求點亮蠟燭後,檢視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非禮之人。楚莊王沉思片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強顏歡笑地說:“今日寡人設宴,務必要乘興而歸。大家都把帽纓摘掉吧!我們一醉方休。”這才吩咐下人,點上蠟燭。多年後,莊王伐鄭,一位名叫唐狡的大將主動請命,率領部下拼力死戰,一直殺到鄭國國都,殺得鄭人丟盔棄甲。戰事結束後,楚莊王論功行賞,唐狡卻跪在殿前,並表示:七年前宴會上非禮許姬之人,正是他。今日此舉,全為報當年不究之恩。楚莊王大為感嘆,只得割愛,並當即賜婚,讓許姬下嫁於他。”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