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秦立和何永已經知曉陳董事長心中的那些算計,但是如果東廠自身沒有拿出漂亮的資料來,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陳董事長清理元老派計劃的最終實施。而能否讓整個計劃順利的實施併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卻是最基本的原料引數比例的問題。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毫無進展下,秦立和何永的壓力已經快接近到了頂點,畢竟越往後,他們倆就越明白這件事的重要性。
此時,對於現在來說,原料引數比例的問題已經不僅僅只是代表青壯派的東廠和代表元老派的西廠之間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整個公司未來發展的走向以及各個部門的到底誰來當接班人的問題,這幾乎代表了公司最核心的問題。
以兩派的勝負決定公司在未來最終到底走向何處,往往是掌權人最喜歡且最有效、最艱險的一步棋子。這是秦立和何永萬萬沒想到的!尤其是陳董事長為了能一次性的清除元老派在公司的勢力,居然可以拿整個公司的未來做賭注。
然,他們還是小看了這位老謀深算的陳董事長。其實,早在青壯派剛提出要用最先進的裝置建設最一流的廠房的時候,陳董事長就已經讓自己的兒子去國外考察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裝置了。
其實早在這之前,陳董事長就已經讓自己的兒子數次去各國瞭解目前國際市場上高品質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情況。從這裡也說明了,陳董事長和他兒子早就開始研究高品質的產品在國、內外的未來前景。
其實在剛開始要建廠的時候,陳董事長一開始的想法是在建設未來新廠區時,可以拿出一部分場地來引進一套或者兩套最先進的裝置,作為高品質高階產品的實驗廠區。
但陳董事長的兒子卻建議自己的爹,引進最先進的裝置,往高階高品質產業發展,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但是陳董事長考慮的是目前中低端的產品市場已經夠大的了,市場上的需求遠遠是供不應求,而且利潤非常的可觀。這時貿然的改變策略不僅會失去自己固有的市場份額,還可能會被新產品拖累而失去進一步發展的機遇。畢竟誰也不確定目前國內市場對高品質的高價產品的認可度有多高。
可是在公司大會上討論建廠這件事的時候,陳董事長驚奇的發現公司的青壯派們早就開始計劃往高品質、高階產品發展的時,這時候陳董事長就已經明白,國內市場的一些有前沿性的人才早已經認可了,並非常看好往高品質、高階產品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說現在往高階產品發展的趨勢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戰略性的大問題。只是連陳董事長甚至是其他大型工廠的掌舵人都沒有想到,市場的轉變速度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快了許多。
於是,在考慮到兒子接班和公司兩派的日益矛盾的綜合情況及未來公司發展方向下,陳董事長經過深思熟慮後開始了他心中的謀劃。
所以,在新廠還沒有動土的時候,陳董事長就已經考慮到了新裝置的引數比例問題。之所以陳董事長一直隱忍不發,眼睜睜的看著事態一步步的往壞處發展而無動於衷,其實他心裡早就做了萬全之策。
其實,一開始陳董事長並沒有打算對這幾個一直跟著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下死手,本來的打算只是把他們在公司培植的勢力清除掉,再讓更有實力的青壯派們上位各個部門的重要位置。至於他們三個老弟兄們依然任職高位,然後慢慢轉向閒差在公司養老。
可是,在和自己兒子“陳尋”商量這件事的時候,自己的兒子對他老子說了一句:“你不忍心,那到時候就別怪兒子不顧及你老的面子,可對他們下重手了。”
當自己的兒子對自己說出這些話的時候,陳董事長心裡就改變了策略,並暗暗就下了一些決定。為什麼兒子的幾句話,就能讓陳董事長就轉變了想法了哪?
因為他知道!如果把問題留給他兒子來處理他這幾個老弟兄們,那麼他們會被自己的兒子整的很慘、很慘,所以讓自己來處理他們的問題,至少最後還能給他們一個不失體面又有保障的退休。
陳董事長心裡一點也不擔心自己兒子在將來是否能完全控制住公司,也不擔心自己兒子能否把自己辛苦打下的事業完整的繼承下來,並往更高的方向發展。唯一擔心的是自己兒子將來會怎麼對待或者說處理跟著自己一起創業的這些兄弟和員工們。
“知子莫若父。”他了解這個兒子了,他這個兒子,從小就有著過人的聰慧,再加上自己一直有意培養他的格局觀,所以從小就讓他閱讀一些:法家和兵家的一些經典名著。
可最後萬萬沒想到是,先天的優勢再加後天的培養,讓他個兒子有點太優秀了,優秀到他這個老子都很難挑出他兒子的毛病來。
這也讓陳董事長有點後悔,畢竟因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的兒子從小就深受法家和兵家的影響,變得過於的冷靜、冷酷,心思和心機也過重和過深,甚至有時候有點不近人情的性格讓他這個當爹的都有點搖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有點封建迷信的陳董事長心裡非常的害怕,因為像他兒子這種命格的人都很難長壽。
於是,陳董事長就讓他兒子在高考報考志願的時候,讓他選擇了哲學,也是希望能讓自己的兒子能從中學習到哲學本質上的人理解人、人認識人的理性活動。
到了大四的時候,陳董事長的兒子就預備著自己畢業後就自主創業,而陳董事長卻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接著考研究生。陳董事長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多磨一磨兒子的性子。
可是,陳董事長的兒子並不願意再去繼續上學讀研。於是,兩人在這問題上爆發了矛盾。不過最後經過陳董事長的一番操作,陳尋最後還是乖乖的去考研究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