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日。
萬里無雲,天氣晴朗。
旱情繼續發酵。
朝廷三年發展,都抵不上這次天災帶來的破壞性大。
最底層的百姓本來就要走向溫飽階段,卻又被狠狠拉了下去。
趙頊愁得已經好幾日沒有睡好覺。
遇到人禍,他尚可解決,但是天不下雨,他實在是無計可施。
因為王安石的那一句:為了區區幾個小民,廢棄國之變革,實乃是因噎廢食!
使得無數百姓與書生都罵起了王安石。
與之相關的,免役法也遭到了許多臣子的反對,認為這就是變相的與民爭利,應該迅速廢除,以撫民心。
趙頊桉頭上的奏疏如同雪花一般,大多都是彈劾王安石與抵制免役法的。
趙頊心裡很清楚。
免役法被罵,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天災,天災讓百姓沒錢了,將免役法的缺陷無限放大了。
但是——
從長遠角度來講,免役法確實要比差役法好。
因為前者遵從的是市場規律,讓朝廷改差為僱,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會變得越來越完善。
後者則是朝廷的一種強制措施,雖然穩妥,但長期施行,危害頗大。
並且,朝廷為了免役法已經規劃了很多具體的執行措施,要重回舊路,代價非常高。
此刻的趙頊已深諳帝王之道,不可能讓當下的百姓牽著鼻子走。
數年之後,此事對錯,才會有定論。他是不可能輕易廢除免役法的。
……
王安石向來都不是低調的人,如此多的人彈劾與辱罵,他不可能不還嘴。
在其一次外出吃飯時,一個書生罵他是:奸臣誤國!
王安石大怒,扔出了一句話:破壞新法者,皆是奸佞小人!
此話一出,一些百姓徹底惱怒了,直接稱呼王安石為當朝第一大奸臣。
王安石不除,朝廷永難太平。
同時,汴京城的流民也越來越多。
這群流民喝完朝廷的賑濟粥,便開始罵王安石,強烈要求朝廷將其罷黜。
與此同時,王安石曾經的“三不畏”主張又被拎了出來。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其中“天變不足畏”被大量百姓解讀為:王安石大放厥詞,惹怒了上天,此次二十年難以一遇的旱情,正是因王安石造成的。
唯有罷免王安石,罷黜免役法,上天才會降雨。
這種無稽之談,在當今這個時代,有無數百姓深信不疑。
事情越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