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
大宋與西夏的戰事便宣告結束,種諤奉命返京,綏州城由守將折繼世和嵬名山共同管理。
吃了大虧的李諒祚也是個閒不住的人,轉身集結隊伍就去攻打小國青唐吐蕃發洩了,順便再掠奪一些糧食和布匹。
趙頊知其成不了大勢,便沒再理會。
六月,天氣炎熱。
汴京城在燥熱了足足有數日後,突然下起了暴雨。
暴雨如注,一下就是整整三天。
第四日,暴雨變成小雨,但天空中鉛灰色的雲團仍在集聚,小雨隨時都有可能再變成大雨。
暴雨天,對百姓的生活影響極大。
富人們可以坐在自家樓閣中聽雨喝茶,順便找幾個名角兒到家中彈彈琵琶,唱個小曲兒,一點不影響生活質量。
但窮人們,有的還在冒著風雨拉運貨物賺取一個家庭明日的口糧,有的更是因為天氣無法出門導致全家都會餓肚子……
當然,也有一些混不吝的主兒,下雨天就抱著老婆生孩子,生了一堆孩子,然後一家捱餓。
趙頊站在垂拱殿門口,望著滿是陰霾的天空,微微皺眉,隱隱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就在這時。
學士承旨張方平拿著一份奏疏,急匆匆奔過來,朝著趙頊稟報道:“官家,不好了,大名府河口決堤了!”
趙頊面色陰沉,他從昨晚就開始擔心經此暴雨,黃河可能會決堤,沒想到這麼快就發生了!
“傷亡情況如何?”
“據大名府彙報,淹死百姓已近兩萬人,淹毀田地五萬餘畝,當下還在增加……”
張方平又補充道:“工部協助大名府的官員已經開始組織固堤防洪與開倉賑災了!”
趙頊點了點頭,頗有些無奈。
自大宋立國以來,黃河決堤,平均一年發生兩次,每一次都是百姓受災,良田被毀,然後再災後重建。
每一次,朝廷都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災情年年有,百姓年年被洪水所害。
但反觀唐朝,黃河造成的災害雖然也有,但遠遠沒有大宋嚴重。
究其主因。
不是因為大宋不通治水之策,而是壓根就沒打算將黃河治理的服服帖帖。
大宋北方一馬平川,正是由於黃河這道天塹存在,才扼住了遼國的氣勢。
黃河無異於是汴京城最大的堡壘屏障。
故而,大宋治理黃河的策略,首先是將其當作抗擊外敵的天險,其次才會想到百姓。
自仁宗朝開始,大宋治理黃河的路就徹底歪了,並且歪得相當離譜。
宋初,有一個叫做李垂計程車人,寫了一篇關於治理黃河的文章,傳播甚廣。
他引經據典,認為自漢朝以來,黃河便不斷北移,最終一定會流到北方的遼國,到那時,契丹人坐著船就能衝到汴京城,大宋將守無可守。
所以,黃河必須改道。
趙頊知道,黃河偏北,是因為泥沙堆積,形成了地上河,然後自然而然出現北移,但要偏移到遼國,然後讓遼國水兵還能逆流而下,根本不可能。
但是,此時的人們非常相信這條理論。
隨即,大宋的治河國策就變成了:讓黃河改道,黃河之水,不能向北,只能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