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阿那律,見蕭承再次駐步停下,知道這是自己最後的一次機會,當即不敢再有所隱瞞,將自身經歷、苦衷全盤托出。
“好叫陛下知曉,我天竺佛門與婆羅門教,相互之間糾纏近千年……”
天竺的宗教爭鬥,自他口中娓娓道來,倒是讓對天竺未有多少了解的蕭承開了眼界。
昔日婆羅門教,因種姓制度迎合天竺統治者的需求,而得以大力發展,最先在天竺昌盛。
但因為婆羅門教在種姓制度之中,將代表宗教的婆羅門階層置於諸國統治階層之上,並且開始爭奪俗世統治權,從而引起諸國王室不滿。
其難以躍遷的種姓制度,也導致民間百姓不滿,名為“沙門”的平等思想,越發昌盛。
於是,代表了天竺統治階級的剎帝利,以及平民追求人人平等思想的天竺佛門,自此應運而生,獲得了廣泛的支援,在天竺之中逐漸壓服了婆羅門教派。
在之後的數百年間,婆羅門教日漸衰弱,眼看便有徹底消亡的危險。
有婆羅門教智者,不得不求以變通,更改教義。
不再爭奪權利,以迎合統治者的同時,更引入佛門六道輪迴,今生前世功德因果之說,以此蠱惑、恐嚇百姓不得違逆上層種姓,從而使百姓安於自身階層,將希望寄託來世,徹底失去了反抗之心。
此時的婆羅門教,就連經義主張也多有修改。雖依舊稱婆羅門教,但實際上早已與數百年前的宗教聯絡不大了。
而就在婆羅門教一心求變之時,天竺佛門卻是如當初的雲國佛門一般,日漸腐敗墮落,使得信眾失望透頂。
插手政權、收納土地敬獻、蓄養奴僕、訓練私兵、以寺廟律法代替一國法度,把這些君王難以忍受的事情都做了個遍,隱有國中之國的架勢。
當年的天竺統治者們,能夠利用佛門打擊婆羅門教。如今,自然也能反過來,用婆羅門教來打擊佛門。
數十年前,天竺憍薩羅國、迦屍國、末羅國、跋祗國等邦國國王,齊齊出手,正式開始滅佛。
攻破寺廟、焚燬佛經、熔鑄佛像,或是驅逐、或是砍殺僧眾。天竺佛門,自此元氣大傷,只能於天竺南部的摩揭陀國、鴦加國等幾個邦國苟延殘喘。
面對婆羅門教不依不饒的追殺,勉強支撐了數十年之後,天竺佛門眼看便要消亡。
蕭承聽到這裡,不由得失笑一聲,道:
“看來古今中外,宗教鬥爭,皆是如此啊!”
看似只是兩個宗教之間的鬥爭,但實際上,不過是歷代各國君王為了鞏固統治、維繫政權而施展的手段罷了。如今的雲國之中,蕭承特意縱容道教傳播,還時不時扶持一下佛門,也是這般原因。
阿那律聞言,嘴唇動了動,不好接話,只能轉移話題,繼續道:
“而就在此時,陛下登基掌權,擊敗夏國、黎朝的訊息,傳到了天竺……”
夏國,乃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強國,天竺不少邦國每隔幾年便要前去朝貢一下,威勢甚重。
而黎朝雖然一直擠在雲、夏兩國之間,受氣捱揍,但其地域遼闊,國力也遠非天竺這些邦國能夠比擬的。
同時擊敗了兩個強大國家,舉國上下多有信奉佛祖,佛法盛行的雲國,頓時便成了天竺佛門的希望。便彷佛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的天竺僧人,當即派出了阿那律前來,希望能夠得到雲國的幫助。
也是阿那律恰逢時機,遇到了雲國佛門六懷和尚派去尋找天竺僧眾的人。阿那律本欲表明自己的身份,想要光明正大地來到雲國拜見蕭承。
但這天竺僧人東來取經的戲碼,本就是一場作秀,是雲國佛門在背後推動,六懷派出的人手,怎麼敢找阿那律這樣身份的人前來雲國?
阿那律一開始不明其中真相,但為了透過雲國佛門面見蕭承,只能選擇了隱藏身份、武功,以及自身會說的中原官話,這才得以前來。
而在進入雲國之後,他這才從民間傳言得知了當初雲國佛門犯下的事情。看到了如今雲國佛道爭鋒,且佛門落於下風的情況,他更是猜到了雲國佛門之所以這般做的理由。
他不知道這背後亦有蕭承在推波助瀾,只以為是雲國佛門為了維繫自身威望而想出的辦法。擔心自己說出之後,會讓蕭承對佛門再生厭惡,從而影響其對天竺佛門伸出援手,阿那律只能繼續隱瞞。
若非是面對蕭承之時實在沒辦法了,這些事情他本是不想說的。
蕭承聞言,沉吟片刻,卻是沉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