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國,中慶城。
最近朝堂之中風起雲湧,一群想要攀附曲家的朝中官員,因為牽涉北境之事中皆已被拿下,盡數被革職等候問罪。便是如此,使得如今雲國朝中的局勢稍顯動盪。
而這朝堂之上的人心惶惶,倒是對民間百姓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今北境的瘟疫已經平息,此前對外戰事的獲勝,也使得百姓民心穩固,對大雲朝廷的向心力更是高漲。
中慶城中,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日,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
往來人潮湧動,街邊店鋪密佈,叫賣之聲不絕於耳,喧鬧之聲不曾停歇。置身其中,便不覺感嘆這一派的盛世景象。
越往城中走,百姓便越發多了起來,人潮擁擠,齊齊朝前方回去。朝前方望去,已然可以看見巍峨壯麗,盡顯皇家威儀的宮殿樓宇了。
而就在皇宮前的寬大廣場之前,不知何時立起了兩座高臺。
此時那邊,已經有了不少人。
只看打扮,有身著華服的朝中勳貴大臣的家眷,有佛道兩家的方外人士,還有身穿稷下學宮學子服飾的百家弟子。更有江湖人士、商賈、普通百姓,各種階層之人,齊齊聚集在高臺之下,甚至比當初蕭承登基之時還有熱鬧幾分。
仰頭朝高臺之上望去,便見左手高臺之上,盤坐著數名身穿僧袍,寶相莊嚴的僧人。此時大和尚們正身軀端坐其上,手掌合十,雙目緊閉,低頭默唸經文。
看上去,卻是一副寵辱不驚,不為外物所動的模樣。
而右手邊,只見有數名身穿湛藍色素色道袍,頭戴混元巾的道人緩步走到高臺之下。
隨後在眾目睽睽之下,縱身一躍,身形宛若柳絮,飄然落在高臺之上,對著對面的僧人微微行了個道禮,方才盤膝坐下。
如此陣仗,能夠吸引這麼多城中百姓的事情,便是近來最為引人關注的佛道辯論大會。
佛道之中的道,並非是說諸子百家之中的道家,而是如今中原大地盛行的道教。
道家、道教,兩者相互之間雖說有些不清不楚的,但還是各有側重。
道家位列諸子百家之中,乃是九流十家之一的天下顯學,主張隨順萬物,尊重世間執行規矩,並以此作為核心來施政治理國家的學派。
而道教,則是擷取道家部分理念,融合鬼神妖怪之說,從而形成的宗教。
佛門雖然經過蕭承數次整治,如今影響力銳減,但當初佛門在雲國之中底蘊何其深厚!便是如今,在民間也擁有足夠的影響力。
宗教信仰這東西,是根除不掉的。
佛門蟄伏個幾十上百年的,捲土重來也未必不可。蕭承可不願意,見此情況發生!
於是,這盛行中原的道教,也便被蕭承引入天南之地。
當今新成立的禮部之下,除卻有管理僧眾的僧錄司衙門,亦是成立了道錄司,以此節制、扶持道教發展。
道教能入天南之地傳播信仰,也樂得做蕭承手中節制佛門的利器,配合無比。
扶持兩者相鬥,朝廷坐鎮調和,只要後世的雲國君王,不出個腦子進水的,局勢總是能夠控制得住的。
眼前這場佛道辯論大會,便是在蕭承的暗中示意之下舉辦的。
道教需要揚名,快速開啟局面。佛門需要挫一挫道教的鋒芒,彌補這段時間佛門損失的威望,加固雲國百姓的信仰。雙方皆是順水推舟,便有這一場萬人矚目的佛道辯論大會。
宮牆之上,眾多儀仗依次拍開,簇擁著最中間的帝王玉攆。玉攆之上的簾帳放下,僅能看到一道挺拔英氣的身影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