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午後,姜遠應邀前往交州刺史府與陸胤舉行商談。
東吳方面除了陸胤之外到場的還有交州刺史府的幾名主要從屬官員,
“姜將軍,請。”
“陸刺史客氣了,請。”
雙方分主次入席,侍者將早已準備好的茶水奉上。
“容我先為姜將軍介紹一下,這幾位皆是交州刺史府的僚屬,亦是我的得力臂助。”
陸胤依次為姜遠介紹了同席的長史、司馬、主簿等人,隨後也點明瞭自己這麼做的理由:“近聞主上有意召我回京中侍奉,陸某在交州刺史任上能停留的時間只怕不多了。但姜將軍攜誠意而來,想要推行兩國互利之舉,陸某又豈能置之不理?有此間諸公在,相信即便我走之後,擴大通商一事也能順利推進。”
“陸刺史考慮周詳。”姜遠點頭稱讚道,“若能順利拓展兩國商路,則可以互通有無。例如南中象牙膠漆、西蜀錦緞、交廣之魚鹽等,不再為一地所獨有。姜遠代南中庲降都督府感謝陸刺史玉成此事。”
陸胤道:“既要拓展商路,則修路架橋建立驛站之事不能只靠貴方單獨進行。近聞添兵興古邊境整修棧道,既然是為了通商,也請不要見怪我方在邊境做同樣之事。”
姜遠聽完這番話,便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沒有瞞過陸胤的耳目,雖然此前交州刺史府沒有對他派兵在興古郡邊境增加兵力大興土木的事進行問詢,但並不代表陸胤沒有注意到這件事。
現在陸胤反過來提出同樣的要求,他也不好拒絕,否則就等於明擺著告訴對方自己修路不止是為了通商,還有軍事上的進取意圖。
“這是當然。”姜遠對陸胤回答道,“不過為了避免引起誤會,在下覺得應該約定兩軍派兵的人數上限。”
陸胤同意他的這個提議,雙方隨後就邊境兵力限制進行協商。
這又是一場暗藏勾心鬥角的博弈,姜遠提出約定兵力這一點明面上的意圖是為了規範雙方的行動以避免誤會引發衝突,其實還有一個隱藏的意圖是試探交州刺史府的兵力。
長期以來南中受到東吳勢力細作密探的滲透,但庲降都督府對東吳的反滲透卻基本沒怎麼進行過,即便是霍弋也不完全清楚交州吳軍的實力如何。
姜遠此行自然是希望搞清楚陸胤麾下有多少兵馬,哪怕不至於馬上破盟開戰,也好做到心裡有數。
但陸胤在這個問題上的應答十分巧妙,幾乎沒有漏出太多的軍力資訊。雙方拉鋸般來回磨了幾個回合,最後把邊境的兵力上限敲定為不超過三千人,但這個人數限定不包括招募的流民、勞役。
姜遠在心中猜測,東吳在交州的正規軍兵力大概在五千至八千之數,且同樣有大量從南越蠻夷之中徵召計程車兵。
如果往下估算,那麼交州吳軍的兵力是少於庲降都督府軍加上無當飛軍的,如果往上估算,則兩軍實力相當。
陸胤在商談中使他答應了雙方對等地在邊境佈置兵力並修整道路和驛站,基本上也維持了兩軍在邊境力量的平衡,一旦開戰吳軍也可以很快透過這些基礎設施抵達前線接戰。
如此一來,姜遠之前動的那些先發制人的小心思也就很難收穫奇效了,等到兩國爆發衝突的時候,南中和交州之間的戰鬥還是要看雙方兵將的臨場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