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往東吳聯絡北伐的使臣還未及出發,蜀中便得到訊息,江東發生了殘酷的宮廷政變。吳主孫亮宴請諸葛恪,預先埋伏下士兵,由宗室權臣孫峻率領,於宴會上將諸葛恪誅殺。
諸葛恪被夷滅三族。
姜維的書信沒有來得及送出,便已經失去了意義。
東吳經過這一番變亂,軍心士氣依舊消沉低迷,孫峻雖然接替了諸葛恪成為新的掌權者,升為丞相大將軍、都督內外軍事,但對於蜀漢聯手北伐的提議依舊顯得十分猶豫。
使者沒能得到東吳確切的答覆,只能回來把孫峻模稜兩可的態度如實轉告給劉禪和姜維。
“東吳發生這等禍事,看來短期內是不能配合我大漢北伐曹賊了。”劉禪與姜維商議道,“伯約認為下一次出征,我軍可以獨力與曹賊作戰嗎?”
姜維明白劉禪的擔憂,諸葛恪身死的訊息不是什麼秘密,曹魏一定也會得知,東南的壓力變輕,魏軍的主力也許會把重新轉回西線。
他對劉禪說道:“陛下不可把討賊成功的希望寄託在東吳相助之上,臣早就說過,即便沒有吳軍的配合,臣也定要率軍討賊。如今郭淮和鄧艾都已經離開隴右,新來的將領泛泛無名,兵將缺乏磨合互不相知,正是進取的時機。臣已經吩咐三軍冬季抓緊操練不可懈怠,等開春雪融,便北上討賊!”
“伯約既有此志,朕就把討賊大業託付給你了。”
“謝陛下隆遇,臣願肝腦塗地以報國家。”姜維下拜行禮。
“伯約言重了,”劉禪趕忙扶起姜維,殷殷關切道:“文偉歿後,伯約你便是大漢朝堂的頂樑柱。朕既然讓你都督內外軍事,便是放權於你,討賊之事卿可自行決斷。”
姜維又說道:“臣領軍在外,不能常伴陛下左右,雖錄尚書事卻不能時常參與朝中決斷。唯恐時日長久,陛下會因旁人之言而對臣生疑……臣奉詔討賊,九死無悔,所慮之事僅此而已,還望陛下明鑑。”
劉禪拉著姜維的手說道:“卿但可放心,朕必不妄信小人之言,卿不避矢石領軍討賊奮戰,朕豈有疑卿之理?”
“謝陛下,如此臣便放心了,臣告退。”姜維感激地再度拜謝之後,辭別天子離開宮廷。
途徑尚書檯時,一人於側面喊住了他:“衛將軍,請留步。”
姜維詫異循聲望去,認出是新升為尚書令不久的陳袛:“原來是奉宗。”
“衛將軍這是要離開成都嗎?”陳袛上前問道。
“正欲回漢中,不知奉宗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在下雖掌尚書檯,但衛將軍班位在我之上,朝中之事依理當由衛將軍先行決斷,再由在下與尚書檯屬官複議。”陳袛對姜維說道,“如今衛將軍在軍中多於在朝中,成都往返漢中費時多日,若遇急情恐有貽誤。”
姜維陷入了沉思,這也是他一直以來感到困擾的事,費禕死後軍政兩端的重任都壓到了他的肩上,他又放不下留在漢中的軍隊,經常無法及時參與朝政。方才與劉禪交談時,他自己也提到了這一點,主要是希望天子不要因為自己統領大軍在外而心生猜忌,對於如何解決朝政一事依舊沒有辦法。
“奉宗可有良策教我?”他的語氣和態度比之前更謙遜了一些,對陳袛請教道。
“衛將軍何不像費文偉那樣,把軍府設在漢壽?漢壽本就有大將軍府,且離成都較近,如此可方便衛將軍參與朝政。”
姜維嘆了口氣,搖頭說道:“昔日費大將軍統兵,我軍採取守勢。如今陛下與我皆銳意北伐進取,我軍主力已經北移,豈有大軍在前而為帥者身居後方之理?”
陳袛點頭,道:“是在下草率了,既然如此,在下願為衛將軍分憂。”
“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