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向陽的位置,蓋了間開天窗的大通間,十分寬廣,是預備著入冬後種蔬菜的溫室房。
院裡其他幾間屋,格局與二道院的差不多,只是裡面沒人住,傢俱什麼的都沒打,空著。
房子是蓋起來了,可是常用的只有前院客廳和二道院慕清秋的屋子。
郝平生和郝安生因為雅客居的生意,都搬到古陽鎮去了。
餘下慕清秋和兩個弟弟,慕清陽和琴悅都有單獨的屋子,可是兩個四歲的小傢伙不願意自己住,都喜歡跟姐姐擠被窩。
慕清秋本想培養弟弟們打小獨立的習慣,可每每入夜,兩個小傢伙賴著屋裡不走,她一板起臉,兩個小傢伙一個比一個委屈,天塌下來了一樣。
慕清陽缺乏安全感,有些事不能操之過急,要不然獨立沒培養出來,養出膽小孤僻的性子就不好了。
琴悅看上去傻乎乎的挺樂呵,可晚上睡覺見不到姐姐慕清秋,他也能鬧翻天。
慕清秋知道,琴悅也在害怕,他害怕一個人待著,尤其是夜黑,這種害怕又何嘗不是缺乏安全感。
明白過來後,慕清秋沒堅持,依然和兩個弟弟睡一個炕頭。
河道宅子裡的人,有些去伺候莊稼,有些去圈養家牲,有些在河道臨街的鋪面上做生意,有些依然出攤做吃食,除了老人孩子,其他人都有了來錢的營生。
他們中大部分人因為各自的活計,搬出了河道宅子,如此一來,河道宅子空出好些房子,不過沒多久,房子裡又搬進新住戶。
都是慕名而來,活不下去的窮苦人,有些甚至走了幾個月一路乞討過來,慕清秋聽的吃驚,古陽鎮的事兒竟然傳的那麼遠?
與蘇孝文、連婆婆等人商量過後,給河道宅子門口掛了門匾,上面寫了‘善堂’二字,甚至將原本空置的臨街鋪子開了一間,作為善堂接待處,蘇孝文親自坐鎮。
如此,善堂門口,除了原有的瓷器鋪和木匠鋪,又添了善堂接待處。
為了給河道宅子湊熱鬧,自打雅客居開張以來,河道街的宅子已經租出去十來戶。
慕清秋好像嫌不夠似的,從眾多宅子裡挑了一處,改成了讀書齋。
讀書齋的由來,是從慕清槐哪裡得來的啟發,慕清槐如今在臥龍縣讀書,每回回來都會從慕清秋家裡發現幾本好書,借去看,他隱約知道書是慕清秋給他準備的。
一想到這一點,他就越發的奮力讀書,只將所有的感激埋在心裡,期望著有朝一日他能學有所成,給堂妹堂弟撐起一片無憂的天,那是作為哥哥,該給弟弟妹妹的庇護。
就是因為慕清槐這樣想看書、卻沒得看的人存著,慕清秋才佈置了讀書齋,免費
也可以借閱,借閱不收錢,只要拿抄書來抵就成。
讀書齋一出,快速的贏得許多寒門子弟的歡迎,只是知道讀書齋幕後老闆是慕清秋的人,只有寥寥幾個。
蘇孝文是其中一個,他最初聽說慕清秋要開個讀書齋的時候,激動的熱血沸騰。
免費給人書看,什麼概念,那是給無數沒錢讀書的人讀書機會,不僅有讀書的機會,還可以用抄書來借閱或是換書,抄書也是在練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