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決定,要結合當代的實際工業水平,一步一步地對鋼鐵生產進行改進。
在建高爐前,王明決定首先建起了一座炭窯。
將樹木枝幹燒製為炭,這樣原始而簡單的技術,在中國已是歷史悠久。
《魏書·刑罰志》曾載:“畿內,民富者燒炭於山,貧者役於圊溷。”
唐代白居易《賣炭翁》詩中,亦曾記載:“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王明之所以要燒炭,是為了保證試驗鍊鐵的效果。
這樣的工作,一眾工匠自是十分熟悉。
他先是擇址挖窯孔,然後是砍樹鋸木、裝窯、燒窯、封窯和出炭等幾個環節。其中窯孔位置,選擇於崗頭壠背稍微平坦之處,以達到通風、乾燥的效果。
整座窯孔呈大半個圓形狀,先用鋤頭劃一個大致的輪廓,然後把圈內的沙石泥土都挖出掏空。那土窯高約五尺半,寬六尺左右,四周靠邊沿之處,留好三至四個煙囪洞和一個觀火眼。
然後開始砍樹伐木,在桃花山的山腰壠坡處,匠人們見碗口粗的樹木,揮斧就砍。樹木砍下後,即刻斬頭去梢,將中段砍成五尺來長,不帶枝葉的光木段,拖到窯裡。
接下來,就開始裝窯。把樹塊豎直,從裡到外,按一定的層次程式排列於窯孔之內,然後在排列著的木段上端蓋一層厚厚的柴草,柴草之上再覆蓋黏性度較高的黃泥,先用腳踩,再用長木棍子不停捶敲,直至黃泥光滑油亮為止。
這座炭窯,皆是用城牆包磚剩餘的磚頭來修建,三天後,一座炭窯便建好了。
裝完窯後,便開始點火燒窯,先用乾柴引燃,塞進窯口洞裡,用乾柴烈火烤裡面的木段,從溼烤到幹,漸漸地開始發出火苗,燃燒起來。
開始時,炭窯冒出的煙帶有白色水蒸氣,幾個晝夜後,煙變黃,再變青,然後煙幾乎是看不見了,往上冒著的是青純的氣,此時就可封窯了。
即是把洞口、煙囪和觀火眼統統用黃泥密封住,再等其自然冷卻。
對於燒窯火候的把握,需要一定的經驗,必須由燒炭多年的老炭工把關,因為燒過了頭,留下的是灰,見不到炭,徒勞無功;反之燒不透,封火過早,那麼炭的中心部位還是木質,這種炭通常叫生炭,用起來有煙,且爐溫不高。
又過了三天,王明讓工匠開啟窯頂透氣,隨後又冷卻了兩天,王明便讓人開窯取炭。
開啟窯門,一股嗆人的煙氣撲面而來,使人咳嗽不止。這時的工匠們,俱是包首蒙臉,緊緊閉嘴,然後弓背屈膝,在揮汗如雨中,把一段一段烏黑髮亮的木炭,從窯內小心地撈出來。
兩個多時辰後,揮汗如雨的工匠們終於取完了所有的木炭。
木炭總重,整整五千斤。
帶有試驗性質的燒炭大獲成功。
可用於冶煉優質鐵料的木炭,就這樣燒成了。
喜歡假太子逆襲南明請大家收藏:()假太子逆襲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