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馮曉剛和葛尤的賀歲片《手機》在全國上映。
這部影片的陣容強大,尤其是張國粒的加盟,和葛尤之間有精彩的對手戲。
他們倆是京城演藝圈的代表人物,一個在電影圈揚名,一個在電視圈立萬。
作為多年的朋友,兩人近些年合作的機會很少,最早是在《頑主》裡,他們飾演創業的社會小青年。
那是他們還沒有成名的時候。
隨後是《編輯部的故事》,張國粒客串演出,頗為出彩。
十幾年過去,兩人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是觀眾最為喜愛的演員,成為了圈內的前輩。
在《手機》裡,葛尤和張國粒的表演相當鬆弛,收放自如。
到了他們這個層次,表演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他們是在享受這個過程,特別是碰到了好的對手。
最淺層的表演是模仿,按照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把表情模仿出來。
像那種沒有表情、面癱的演員,連基本的模仿都做不到,或者特別浮誇,一點都不走心,不能稱之為表演。
其次是塑造,根據人物的性格塑造角色,融入到角色之中,這樣的表演就有了神韻,有了立體感,不至於僵硬。
最後是融合,把演員和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
塑造還是兩個人,一個演員一個角色,一不小心觀眾會出戲,融合是表演和生活在一塊,不需要多說,一抬手、一個眼神都是戲。
觀眾看了後覺得演員就是電影裡的人物。
影片裡其他演員像是徐繁、高圓圓、張涵宇等人都有不錯的表現,但在葛尤和張國粒面前還是缺少了鬆弛感。
要麼用力有點猛,要麼放得不夠開。
這部戲裡還有個演員值得關注,那就是小品演員範維。
範維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和趙本善搭檔,被全國觀眾所熟知。
這些年影視行業火爆,相聲和小品演員進軍影視圈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他們主要出演喜劇片,都是抖包袱,難度不大。
事實上,馮曉剛早期的賀歲片就是小品段子合集。
範維的外型忠厚老實,不過他能塑造各種不同型別的角色,在以往的春晚上,他作為趙本善的陪襯,自身的光芒被掩蓋了。
《手機》裡範維的戲份不多,飾演一個鄉下人,買了部手機顯擺。
雖說出彩的地方很少,但他有了自身的表演風格,有些小品演員沒辦法擺脫舞臺表演的痕跡,在影視劇裡還像舞臺上那樣拿腔捏調,不自然。
範維是個可塑性很強的演員,適合在影視圈發展。
《手機》上映後除了票房火爆,在媒體和觀眾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這部片子和馮曉剛早期的賀歲片不同,前半部分以幽默為主,後半部分偏重於寫實,讓人看的有點心酸和無奈。
這麼做不太討好觀眾,這是馮曉剛的轉型。
他逐漸拋棄了京味的冷幽默,向著大眾化靠攏,大眾化意味著普及性和觀眾的接受程度,不再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