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講課的內容並不是依靠書本,她主要講的是自己的經驗。
這不是說她的經驗已經超過了那些電影大師,而是更為適合當下華國的青年導演,尤其是在主管了好夢公司的青年導演扶助基金後,她接觸了很多青年導演,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在幫助這些導演拍攝第一部影片的過程中,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林曉玲要把這些經驗告訴臺下的學生們,讓他們瞭解如今的電影市場,少走彎路,既不盲目悲觀,也不太過高看自己。
市場非常殘酷,淘汰率很高。
每一屆導演系的學生能堅持下去的不到一半,堅持做電影的不到四分之一,取得成功的少之又少。
怎麼樣快速的適應市場,找準定位,拉到投資,這是學生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先就業,再擇業。
先要保證在這個圈子裡混下去,有了點小名氣,才能爭取自己想拍的電影,等到功成名就不差錢了,就有了揮霍的資本。
說起來很現實,實際上就是這樣。
林曉玲講的是就業的方面,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導演。
她舉了一些遇到的例子,總有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如果把他的劇本拍成電影,一定會在國際上拿大獎,票房大賣,震驚全世界。
可惜沒有人願意投資,華國電影就因為如此才沒有出路。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臺下的學生裡肯定就有這樣的人。
“有夢想是好事,我也有夢想,但不能自大。”林曉玲沉聲道,“李桉當年大學畢業,畢業作品拿了獎,準備在好萊塢幹一番事業,隨後他為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寫了十年劇本,幾十個故事,一遍遍的修改,最後都被刷掉了,你們不能期望一出校門就能獲得成功,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
一名合格的導演不僅要懂得導戲,還要了解市場運作,更要耐得住寂寞。
林曉玲講了自己在青年導演扶助基金的工作。
她挑選投資專案,劇本和導演缺一不可,劇本是基礎,導演的心態很關鍵,關係到電影的成敗。
有的導演拍片不順利,壓力太大,心理容易崩潰。
“導演這個職業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反而更為艱難坎坷。”林曉玲總結道,“我會從你們當中選出五位同學協助我拍攝新片,拍攝地點就在滬城,有意向的同學可以把個人資料發到我的郵箱。”
協助拍攝相當於導演助理,還不是副導演,就是在片場幹雜活的。
即便如此,對這些學生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林曉玲的第一堂課就這麼結束了。
她沒有太多時間放在課堂上,還是以拍片為主,前段時間忙於《舌尖上的華國》的製作和宣傳,如今終於要籌備新片了。
她的新片是都市題材,或者說她擅長都市題材。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這和個人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張億謀最好的電影大多是農村題材,馮曉剛的京味喜劇能逗人開懷大笑,賈章柯善於把握小縣城的人生百態。
他們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顯得真實,有味道。
林曉玲的電影聚焦的是都市生活,都市中家庭的繁瑣故事和男女感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