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引進國外的電視劇,國內的影視公司持反對態度。
這牽涉到市場佔有率的問題,引進的劇集越多,國產電視劇所佔的市場份額就越少,影視公司的利潤降低。
韓劇在國內有了興起的態勢,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不過,目前還在觀望之中,重視的程度不夠。
林子軒和趙寶鋼討論過韓劇,有沒有辦法把韓劇移植到國內。
作為都市情感劇方面的專業導演,趙寶鋼覺得難度不小。
兩國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有些故事情節放在韓國可能合情合理,在華國就很難被接收,比如戀人變成親兄妹。
觀眾看韓劇有一種距離感,覺得這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事情,容忍度比較高。
如果是國產劇,那這個編劇會被罵死,還可能認為這種情節有悖倫常。
甚至無法透過審查,所以國內的編劇不願意涉及到禁忌的題材。
而且,韓劇在編劇上邏輯性較差,為了浪漫而浪漫,不顧故事情節,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一遍遍上演。
但這種套路恰恰迎合了國內年輕男女對美好愛情的幻想。
國產劇就沒辦法這麼做,肯定會被挑刺,覺得不合邏輯,一點都不現實。
或者說,國內觀眾對韓劇和國產劇實行的是兩套標準。
因為觀眾生活在國內,不是韓國,他們熟悉國內的情況,看到和想的不一樣就認為編劇在胡編亂造。
他們不熟悉韓國的生活,反而覺得韓劇裡的世界是真實的。
由此,不少年輕觀眾出現了一種崇尚韓國的心態,認為韓國的一切都是好的。
事實上,韓國在八十年代的電視劇產業並不發達,一年只生產十幾部劇集。
他們先是模仿香江的港劇,後來模仿日本的偶像劇,到了九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才逐漸有了起色。
韓國政府推行了文化興國的策略。
他們意識到和華國競爭製造業不具有優勢,於是轉向了有利可圖的文化產業。
尤其是在九七年亞洲的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暴跌,政府把重心放在了擴大文化產品的出口上。
到了九八年,韓國成立了文化產業局,專門對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進行專項管理和扶持,從而為韓劇的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在海外推廣韓國文化的組織可以獲得政府數百萬美金的政府補貼。
華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國家,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是他們主攻的物件。
從某種意義上講,韓劇在國內的流行是韓國政府精心策劃的產物。
透過韓劇的輸出和韓星的各種活動,韓國每年從華國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讓華國青少年產生對韓國文化的認同感。
他們常用的手段是先提供電視劇的免費播放,等到熱播後再要高價。
只要有電視劇在國外播出,他們就能拿到韓國政府的補貼,不用擔心賠錢。
國內的電視臺正是被這種手段利誘,才不斷的引進韓國電視劇。
林子軒提出限制引進韓劇的配額,比如省級衛視每年在黃金檔只能播出一部韓劇,在非黃金檔播出的韓劇不能超過三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