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關於電視行業前景展望的交流會。
林子軒和一眾影視公司的老總坐在臺上,湘南衛視的主持人李香念著開場白。
臺下有記者、電視行業的從業者、大學生和普通觀眾,共計上百人。
大螢幕上出現了這些年熱播過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
二零零零年雖然還沒有過去,但根據電視協會統計的資料,這一年國內生產的電視劇接近四百部,總集數首次突破一萬集大關。
和前兩年八千集相比,在產量上有了大發展,華國已經成為電視劇生產大國。
主持人李香簡單回顧了國內電視行業的發展歷程。
一九八五年,京城郊區出現了全國第一個“彩電村”。
從此,電視機逐漸在全國普及,看電視成為了民眾最喜愛的休閒娛樂方式。
九二年,電視劇從藝術化向著產業化轉變,開啟了電視行業的商業化模式。
此後湧現出眾多民營影視公司,各種資本進入電視業,促進了電視劇的產業化程序,電視劇的製作呈現了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
八年過去,電視劇的年產量從九二年的五千集增長到了上萬集。
這些業績和在座的影視公司老總分不開,鏡頭從包括林子軒在內的各位老總臉上掃過,主持人在一旁介紹著他們的身份。
好夢公司是最早的一批民營影視公司,九三年成立。
當初政策放開後,京城出現了一大幫影視公司,毫不誇張的說,每半個月就有一家影視公司開業。
註冊資本都不大,也就五萬十萬的,大多是圈內人,一夥人呼朋喚友到館子裡搓一頓,這事兒就算成了。
至於說要幹什麼,對公司有什麼遠景規劃,那會兒真沒有。
大家當時沒有經驗,就想著弄個本子,拉點資金,拍一部戲賺錢,快活快活。
以這種心態居多,所以表面上紅紅火火,其實是處在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
後來的結局不難預料,有些是合夥人鬧翻了,有些拍了一部戲賠了,有些對公司的經營一竅不通。
和好夢同一批的影視公司,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大浪淘沙,唯一發展起來的只有好夢公司。
九六年電視劇市場穩定下來,又有一批影視公司陸續成立。
這批人目標明確,資金充足,有了前車之鑑,存活下來的機率增加不少。
但四年後回頭看,大部分還是倒閉了,或者改變了經營方向,向著器材商和經銷商轉型,獲得成功的公司不多。
市場繁榮不假,不過競爭同樣激烈。
林子軒聽著主持人的介紹,回想著這些年的過往,頗為感慨。
當看慣了圈子裡的起起伏伏,就能以相對淡然的心態面對。
講完了各種資料,主持人請專家們分析國內電視市場的現狀和將來。
九九年,全國各大省級頻道全部實現了衛視“上星”的轉型。
不過,由於“上星”的高昂費用所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使得各大衛視更為重視和廣告收入繫結的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