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白蛇傳》拍完了,要找一家電視臺播出。
華國電視臺沒有專門的少兒頻道,或者說全國的電視臺都不怎麼重視這一塊,只會拿出一個小時的時段播放少兒節目。
林子軒請來華國電視臺少兒節目組的負責人觀看《白蛇傳》。
兒童劇一集的長度是二十五分鐘,情節儘量簡化,臺詞直白,加上唱歌跳舞,怎麼熱鬧怎麼來。
白素貞一出場就是一場舞蹈。
劉詩施學的是芭蕾舞,穿著戲服用腳尖跳了一段芭蕾,說明白蛇剛化成人形,還不適應用腳走路。
接著白素貞和小青一起前往西湖,和趙莉穎相遇,開始對歌。
小演員的演技只能說是一般,基本上能把需要的表情做出來,臺詞念出來。
內心戲就要看臨場發揮了,她們畢竟還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
觀眾看這部劇不是為了看孩子的演技,而是從這種反差的表演中得到愉悅感。
小孩子正兒八經的扮大人,本身就帶著童趣。
正如現實中一個孩子學大人說話,大人會覺得這孩子好玩,包容孩子的胡鬧。
在電視上播出,會把這種包容效應無限放大。
就算加入一段芭蕾舞,觀眾只會驚訝於小演員的才華,不會去挑剔芭蕾舞在古代神話背景中的不協調。
所以說,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白蛇傳》,融入了各種新奇好玩的元素。
比如劇中的妖怪。
由於這部劇面向兒童播出,妖怪的造型以可愛為主。
蜈蚣精穿著一身肥胖的衣服,笨拙的在地上滾來滾去,蛤蟆精蹦來蹦去,發出呱呱的叫聲,完全沒有凶神惡煞的樣子。
至於需要特效的部分,像是在空中飛起來,妖怪鬥法和水漫金山等等。
劇組使用的是道具模型,搭建一座寺廟的模型,用兩盆水一潑就完事了。
觀眾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糊弄事兒,但那又怎麼樣,這是兒童劇,大家本來就沒有當真,只要像那麼回事就行了。
再說,一百萬的資金沒辦法做出逼真的特效來。
真正大投資的《白蛇傳》才需要特效,說是一千五百萬的投資,其中有六百萬都要用在特效上。
這六百萬能給好夢公司的特效部門打下一個簡單的基礎。
如果說新版的《白蛇傳》有一點比《新白娘子傳奇》出彩的話,只能是特效。
自從好萊塢大片進入國內後,觀眾不再滿足於看劇情,更想看到大場面。
二十二分鐘後,第一集的內容放完,後面還有花絮。
在每一集的結尾附帶三分鐘的花絮,是小演員在拍攝現場的畫面,有打鬧的,有演不出來扮鬼臉的,還有哇哇大哭的。
各種萌萌的表情,感覺比劇情還有意思。
能進入藝術學校學習,還被選拔出來演出,孩子的外型都不差,性格活潑。
“這個節目不錯,新穎有趣,如果後面保證質量,我會安排在臺裡播出。”少兒節目的負責人拍板道,“不過林總,你知道我們少兒部在臺裡不受重視,資金不足,你可不能獅子大開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