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臥虎藏龍》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上映,七月七日,在寶島上映,七月十三日,在香江上映。
由此拉開了電影在亞洲的巡迴宣傳。
李桉和主演們每個國家和地區都要跑一遍,舉行首映式,觀看電影,接受記者的採訪,重複著同樣的流程。
可以說,他們看《臥虎藏龍》的次數最多,每人至少看了十遍。
即便如此,每次還要認真的看,不能開小差,被記者拍到會造成負面影響。
你自己都不看自己的電影,還怎麼吸引觀眾。
《臥虎藏龍》在各個地方的反響不同。
香江的觀眾很冷談,影評人倒是較為中肯,沒有大肆的抨擊。
由於李桉的原因,寶島的觀眾相當熱情,吸引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觀眾進入影院,創下了寶島地區的票房紀錄。
東南亞各國的反響都很熱烈,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這給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信心,加大了宣傳力度,在亞洲造出聲勢,再打入歐洲市場,為八月份的歐洲宣傳做準備。
訊息傳到國內,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引發了討論。
一部分人仍然堅持《臥虎藏龍》是拍給西方人看的說法,他們認為東南亞各國受西方的影響大,和西方人的審美觀一致。
也有人反思,為什麼國產電影走不出去?為什麼《臥虎藏龍》能受到歡迎?
是李桉的原因,還是電影本身的原因?
這個問題暫時得不到答案,需要不斷的實踐進行驗證。
林子軒不太關心這些訊息,海外的票房再高好夢公司也分不到錢,他們簽訂的是版權出售合同,不是票房分賬協議。
林子軒倒是想簽訂票房分賬協議,但那些國家的院線不同意。
這牽涉到電影的國際發行。
以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例,他們的影片進入其他國家的電影市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版權買斷,一種是票房分賬。
在九四年之前,好萊塢電影是透過版權買斷的方式進入華國。
一部好萊塢電影的買斷價格在兩萬美金左右,都是些品質不高的老電影。
這種價格對好萊塢電影公司毫無吸引力。
九四年,華國開始採用分賬的方式引進好萊塢大片,分賬比例是百分之十七。
國產電影想要賣到國外,都是低價買斷。
這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國內的電影公司沒有全球性的發行渠道,和其他國家的院線沒有直接聯絡。
只能透過賣給中間片商,再由片商向那些國家的院線推廣發行。
另一個原因是國內的電影公司和國產電影的知名度不高,不具有品牌效應。
提起好萊塢的華納和福克斯等電影公司,大家都知道,說起好夢公司,人家根本沒有聽說過。
這就是品牌效應,是用無數在全球範圍內的賣座影片累積起來的聲譽。
當好夢公司有了這種聲譽,才能和其他國家的院線討論票房分賬。
《臥虎藏龍》就是一張開啟西方電影市場的名片,讓好夢公司獲得了入場券。
等到《英雄》做海外發行的時候,林子軒會嘗試著做這方面的工作。
這時候,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媒體的熱議,韓含在暑假前夕辦理了退學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