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所說的模仿不是指模仿李桉的風格。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個模仿不來,強行模仿只能是四不像,讓馮曉剛拍這種文藝腔的電影不現實。
他指的是模仿李桉對待西方觀眾的做法。
李桉沒有給西方觀眾強行灌輸東方的文化觀念,而是用西方觀眾能理解的方式講述一個東方的故事。
比如《臥虎藏龍》中草原上的劇情,就有美國西部片的影子。
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感情和對白則帶著歐洲戲劇的腔調,竹林上的對打在老外看來像是跳芭蕾舞。
國內觀眾可能認為這是不中不西的大雜燴,但老外容易理解。
再加上影片中的東方風情和武打元素,帶給西方觀眾一種新鮮感,這是電影在戛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馮曉剛沒必要按照李桉的風格走,只要把握住這些要素就行了。
舉例來說,《英雄》裡要有唯美的畫面,精彩的打鬥,同時劇情要簡單。
不用花費大量篇幅講歷史,老外不感興趣,國內觀眾早就知道了,講了對影片沒有幫助,反而顯得囉嗦。
把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弄明白就好。
說白了,就是一名刺客要刺殺皇帝,圍繞著這個主線發展故事,簡單明瞭,至於說皇帝是誰,刺客是誰,並不重要。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劇情太單薄,單薄就對了,複雜了進入不了國際市場。
《英雄》的定位是商業片,商業片就不能太講究藝術性,要有所取捨。
《臥虎藏龍》就是如此,捨棄繁雜的歷史背景,注重人物之間的互動,只要觀眾能看明白怎麼回事就行。
這是武俠片的優勢,不必拘泥於歷史,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的空間。
李桉處理的相當巧妙,他把細節上的功夫做足,電影中人物的服飾打扮,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風貌。
這就是大歷史和小細節的結合。
不過在對白上還是照顧了西方觀眾,國內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感覺這不是歷史人物應該說的話,容易出戏。
電影沒有十全十美的,華語影片很難做到兼顧東西方觀眾。
為了迎合女性觀眾的需求,在《英雄》裡要加入兩名女演員的打戲。
這點在《臥虎藏龍》裡已經得到了證明。
慕姍姍看過電影后最喜歡的就是俞菲鴻和徐晶蕾對打的戲份,她覺得很有意思,如果是兩個男人對打,誰會管他們的死活。
這是女性觀眾的觀點。
以往女性觀眾不喜歡看武俠片,但《臥虎藏龍》不同,玉嬌龍和俞秀蓮這兩個角色對她們有不小的吸引力。
馮曉剛要模仿的是《臥虎藏龍》的形式,不是李桉的核心。
一部電影能獲得成功就有它成功的道理,不能光是看到缺點就去批評,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成功的原因,如此才能進步。
這和看人一樣,每個人都有優缺點。
如果只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那就沒法相處了,自己把自己給孤立了,多關注別人的優點,生活才會更美好。
電影結束,掌聲響起。
掌聲並不熱烈,更多的是禮貌性質,在放映的過程中就有人在議論了。
國內觀眾對李桉的電影並不熟悉,李桉以前的片子沒有在國內上映過,他們對李桉講故事的手法不太適應。
西方觀眾看過李桉的片子,有觀眾基礎,才會在戛納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