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在戛納的試映會相當成功,口碑很好。
影評人和記者原本是衝著李桉的名頭去的,看過之後非常驚訝,和他們印象中的東方武俠片截然不同。
不是李曉龍那種兇悍凌厲,也不是程龍的搞笑風格。
唯美的畫面,精彩的打鬥,悽婉的愛情,帶有濃厚的西方浪漫主義色彩。
有影評人評價這部電影就是一首美妙的愛情詩歌。
演員在竹林上的打鬥場景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外眼中,那就是一場優美的舞蹈,他們覺得不可思議,那種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
來自好萊塢的記者認為是特效的功勞,後期製作時把演員和竹林合成在一起。
否則他們很難想象怎麼讓演員在竹林頂端翩翩起舞。
這說明李桉把握住了西方觀眾的觀影心態和審美趣味。
《臥虎藏龍》是東方的武俠故事,李桉則用西方人的視角進行了講述和包裝。
在電影裡,李桉沒去講什麼門派紛爭或者各種招式。
他用愛情故事和好看的打鬥場面吸引西方觀眾,他清楚老外對什麼感興趣,講門派老外根本弄不懂。
就算不看字幕,《臥虎藏龍》也能讓西方觀眾看得下去。
這是李桉的本事。
華語電影要想走向世界,被各國的觀眾接受,需要這種改編和包裝。
不然,就像《大腕的葬禮》一樣只在國內受到歡迎,一旦走出國門就會碰壁。
《大腕的葬禮》在北美地區的票房不到九百美元,美國的電影票價大概在五美元左右,就是說只有兩百名觀眾看了電影。
可謂極其慘淡。
華語電影在好萊塢的發行模式是由小到大,由點及面。
先在一兩家電影院上映,如果單館的票房成績不錯,才會擴大上映的影院。
好萊塢的院線有嚴格的標準,票房成績差的影片會被強制下檔。
院線追求的是利益,不能給他們帶來利益的電影沒有價值。
《大腕的葬禮》在美國的兩家影院上映,三天後就被下檔了。
由此可見,華語電影在北美地區的遭遇,票房幾千或者上萬美元的影片很多,馮曉剛重新整理了華語影片在北美票房最差的紀錄。
李桉的電影在北美的票房都不錯,就在於他了解好萊塢和西方觀眾。
他拍的文藝片即便是講述東方的人際關係,也會習慣性的用西方的思維考慮問題,想一想這麼拍會不會被西方觀眾接受。
李桉在五月十七日從紐約趕往戛納,和演員匯合。
剛下飛機就是一連串的訪問,包括《時代週刊》和《新聞週刊》等眾多媒體,記者有太多的問題想問李桉。
見到這種情形,李桉就放心了。
第二天是《臥虎藏龍》面向觀眾的首映,觀眾的反應同樣熱烈,用長時間的掌聲表達了他們的喜愛之情。
隨後劇組在戛納卡爾登飯店前的海灘上舉行了慶功宴,大家的情緒都很高漲。
透過這次首映,美國的電影公司對這部電影的信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