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滔是演藝圈的新人,以前在軍區文工團當過文藝兵,後來拍了幾支廣告片,這是她第一次出演電視劇。
《外來媳婦本地郎》是一部群戲,她飾演一個配角。
握手之後,林子軒沒有和她交流,也沒有特別關注。
如果他表現的熱情一點,還不知道會出現什麼事情,花城這邊娛樂圈的風氣相對開放,他多年前就知道了。
他不想引起誤會。
席間,陳常樂再次談起了和林子軒相識的經過。
這件事他在不同的場合說過很多次。
隨著林子軒的名氣越來越大,登上了富豪榜,他提到林子軒的次數更頻繁了。
區別是他不會再提起是他領著林子軒入行這種話了,而是感慨早年認識林子軒是多麼幸運,兩人的交情多麼深厚。
林子軒對此並不反感,人生的際遇就是如此。
那些相識於微末的朋友,大多都四散飄零了,還有些疏遠了,倒不是刻意的疏遠,只是很難再找到共同的話題。
能一起走下去,到現在還能坐下來暢聊過去時光的人不多了。
陳常樂或許注重利益,講究實際,但不可否認,他們是朋友,值得珍惜。
林子軒配合著閒聊,說起九十年代初期的花城,那是花城高速發展的階段,走在了全國前列,存在著無數的機遇。
老百姓討論的都是投資和股票,大批外地人湧入花城淘金。
只要膽子大,敢冒險,就有發家致富的可能。
然而,這幾年花城的發展顯然比不上滬城,進入新世紀,華國的經濟重心從珠三角向著長三角轉移。
花城不再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連娛樂產業也陷入了困境。
舉個例子,九十年代內地百姓習慣聽粵語歌,看香江影視劇,錄影廳裡最受歡迎的是粵語電影,粵語歌曲的磁帶最暢銷。
年輕人嘴裡時不時的蹦出一兩句粵語,大家覺得這是潮流。
花城作為和香江臨近的城市成為了娛樂潮流的中心。
如今粵語歌曲不再成為主流,內地的娛樂產業迅速崛起。
隨著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自信心增強,這是一種大趨勢。
從席間眾人的態度中就能察覺,他們對於京城演藝圈的嚮往,仔細聽著林子軒講述京城圈子裡的軼聞趣事。
今年二月份,鞏莉成為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她是首位擔任歐洲三大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有意思的是張億謀的新片在這屆的柏林電影節上拿到了評委會大獎。
李桉執導的《臥虎藏龍》將在戛納電影節上首映。
姜聞的新片進入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沒有透過總局審查,違規參賽。
性格決定命運!
林子軒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姜聞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不是一個守規矩的人,總想著打破點什麼,不能和別人一個模樣。
這些是今年影視圈裡最為的話題,適合拿來作為酒桌上的談資。
林子軒沒有詳細的講,只是大略的說了說,比如他和馮曉剛去勸說姜聞,就沒必要提起,傳出去被記者知道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