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林伯清和鄭秀蓮從歐洲歸來,生活回到了原來的模樣。
李桉完成了《臥虎藏龍》的後期製作,順利透過了總局的審查。
這部片子沒有違禁的地方,既沒有血腥的武打場景,也沒有裸露的鏡頭,規規矩矩,是一部帶有藝術色彩的武俠片。
他把電影交給了國外的片商,透過片商的認可後才能拿到放映版權的費用。
這部分費用大多用於償還銀行的貸款,剩下的款項由三家投資方按比例分賬。
目前電影賣到全世界幾十個國家,早已收回了成本。
其中最大的買家是美國的索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資五百萬美金購買《臥虎藏龍》在北美地區二十年的放映權。
歐洲國家的出價普遍不高,多的上百萬美金,低的十幾萬美金。
美國索尼經典公司負責影片在北美地區的宣傳和發行。
作為電影的投資商,林子軒看到了索尼經典公司制定的宣傳策略。
他們分成三組公關人員,紐約的兩個組負責影片的宣傳和上映,洛杉磯的一組人專門負責奧斯卡的公關工作。
在好萊塢,電影公司籌拍一部影片前就會做好定位。
有的電影專攻市場,衝著票房去的,有的電影就是為了衝擊奧斯卡,他們會根據奧斯卡評委的口味量身打造衝奧片。
衝擊奧斯卡的電影以藝術片為主,不能用票房來衡量。
這類電影要麼是電影公司想要拿獎項,要麼是為了讓某位大明星成為奧斯卡影帝或者影后,還有的電影公司專攻奧斯卡。
由於李桉的原因,索尼經典把《臥虎藏龍》定位為衝奧片。
他們特意安排一組人籌劃如何衝擊奧斯卡,這組人為《臥虎藏龍》制定一個長達一年的宣傳週期,在全球各地跑影展,積累名氣。
在紐約的兩組人不關心影展,他們的目標是北美地區的市場。
公關人員要設立諸多階段性的目標,制訂不同的策略。
華國國內的電影人或許覺得只要搭上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有了好萊塢的發行系統,就像是坐上了順風車,穩賺不賠。
實際上並非如此。
一個詳盡的,具有操作性的發行方案才是好萊塢電影公司獲得成功的根本。
像《臥虎藏龍》這樣的華語電影,一開始不會在美國的主流院線上映,也不會有上千家影院放映,而是由小到大的發行模式。
李桉在北美的藝術院線有觀眾基本。
他們制定了先穩住藝術院線,再擴大到大眾院線。
從核心擴散到邊緣,先抓住中產都市群體,再從都市逐漸擴充套件到一般觀眾和鄉鎮地區,這是大的宣傳策略。
第一階段是維持藝術院線的觀眾群,走高品味路線,電影定位為浪漫喜劇。
目標觀眾為女性及成年觀眾,中產階級和藝術院線觀眾。
宣傳重點放在影評上,舉行影評人試映會,保證影片良好的口碑,等到高品位的口碑穩定後,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計劃。
第二階段主打武術和傳統武打片的觀眾群,也就是看武打片錄影帶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