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這天的上午,陳咯帶著林子軒逛了逛倫敦城。
她在倫敦上了兩年學,對這座城市的各個景點有所瞭解,是一個還算合格的導遊。
兩人乘船在泰晤士河上走馬觀花般的遊覽,拍了一些照片。
或許是因為這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聖誕節,即將迎來新世紀,倫敦各處舉行了不少的慶祝活動,民眾陷入了狂歡之中。
林子軒過了那種喜歡喧鬧的年紀,對聖誕節的氛圍沒有太大的興趣。
陳咯還年輕,充滿了青春活力,對這個世界抱有好奇。
兩人的組合挺有意思,這或許就是代溝。
與此同時,《大腕的葬禮》在京城上映五天,票房超過三百八十萬,成為今年京城最賣座的電影,形勢一片大好。
由於前期做了充分的宣傳,影片首輪放映火爆,讓電影院始料不及。
觀眾爆滿,上映場次太多,京城地區的複製已經增加到了三十個,遠超馮曉剛的前三部賀歲片,據說在滬城的火爆程度不亞於京城。
有些影院出現了觀眾排隊買票,甚至是買不到電影票的現象。
那些首輪放映的影院紛紛要求延長放映檔期。
原本首輪放映到一月三日結束,第二輪放映的影院還在等著,但這些影院要求延長到一月十日,就是因為這部電影賺錢。
京城新影聯公司負責影片在京城地區的發行,他們本來預計《大腕的葬禮》在京城的總票房會超過一千萬。
現在他們提高了預期,認為影片在京城的票房至少超過一千五百萬。
這是實打實的票房,好夢公司沒有采用包場的手段抬高票房,觀眾進影院是衝著電影去的,不是上面攤派的任務。
當然,這不是說《大腕的葬禮》就能像《生死抉擇》那樣票房過億了。
首先,《大腕的葬禮》在全國各大影院的排片率不高。
在京城或許火爆,但在其他城市不容樂觀,沒有上面的支援,就拿不到高的排片率。
其次,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有限,只有一個半月,不可能放映四五個月。
再者說,沒有單位包場,很難做到場場爆滿。
所以,想要達到《生死抉擇》那樣過億的票房不太現實,按照好夢公司內部的估算,《大腕的葬禮》國內票房應該在四千萬左右。
如果沒有盜版的話,票房有可能超過六千萬。
這麼火爆的開局讓馮曉剛頗為興奮,他正帶著演員在南方的城市做宣傳。
他們一路宣傳,和觀眾見面交流,影片在觀眾中的口碑普遍不錯。
有觀眾覺得這部電影不像其他賀歲片,笑一笑就忘了,而是給人觸動,把葬禮變成喜劇,強烈的反差具有戲劇效果,葬禮變成廣告招商,讓人感到新鮮有趣。
還有觀眾認為影片帶有黑色幽默,藉助精神病人之口說出網站、房地產就是燒錢,諷刺了社會上很多可笑的事兒,很多可笑的人。
電影中的臺詞成為了當下的流行語,比如“不求最好,但求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