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滬城郊區的一所中學,期末考試結束。
一名高一的學生由於七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叫家長,學校最終讓該名學生留級。
國內學校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並不少見,留級的也大有人在,一點都不稀奇。
這名學生之所以被媒體報道出來,是因為他是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的獲得者。
當初獲得獎項的風光和現在被學校留級的處境,這種鮮明的對比是很好的新聞素材。
媒體還能借此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得失,以及學校應該培養全才還是專才進行討論。
就這樣,韓含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實際上,韓含拿到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這件事並沒有讓他獲得太大的名氣,那畢竟只是一屆中學生的作文比賽,影響並不算大。
而且,獲得一等獎的並不只有他一個人。
但這次的留級事件卻讓他出名了,這正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以他的學習成績,在學校裡屬於差生的行列,是家長們口中的反面教材,這樣的學生卻拿到了作文比賽的一等獎,現在又要被學校留級,相當的矛盾。
大家會有疑問,韓含是差生,還是人才?
在這件事裡韓含只是恰逢其會,背後則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博弈。
改革開放以來,就有教育學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國家也在積極的推動,不過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極難改變。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分數關係到學生能不能上大學,能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這是人生大事,誰敢怠慢。
九四年的時候,國家提出各地要抓素質教育的試驗區,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到了九七年,全國首批建立了十個素質教育試驗區。
今年素質教育開始作為國家的戰略決策,進入國家推進、重點突破、全面實施的階段。
雖然上面有政策,但想要在全國推行並不容易。
或者說,高考不改革,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
素質教育並不是不重視分數,而是不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手段,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
對於國內學校教育模式的批評之聲一直都存在。
有些極端的家長不讓孩子上學,在家裡自己來教,有位著名作家甚至自己編寫了教材,還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
這些做法都是對應試教育的抵制,不相信學校的教育。
這方面的爭議比較大,各人都認為自己有道理。
尤其是今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媒體討論的頗為熱烈。
在這種大背景下,剛好出現了韓含留級事件。
韓含身上正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矛盾點,只能說他不小心被這個時代撞了一下腰。
正是這一撞,讓原本沒什麼名氣的高一學生韓含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成為了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