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聞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不過決定獎項的不僅是那九位評委,還有場外因素。
有義大利媒體報道了一些小道訊息,由於義大利電影行業這些年一直疲軟,義大利電影好多年沒有拿到金獅獎了,境況頗為尷尬。
在自己國家舉辦的電影節,獎項都被其他國家的電影人拿走,讓他們情何以堪。
今年有一部義大利本土影片入圍,在義大利國內反響不錯。
有訊息稱義大利的政府部門給電影節的組委會施加壓力,一定要讓這部影片獲得大獎。
在頒獎前夕,本屆電影節組委會的主席突然提交了辭職信,更加驗證了上述說法。
你給我施壓,我不幹了還不行麼?
就是這麼任性。
這位主席在辭職信中抨擊電影節的競賽制度,提出應該取消競賽,只頒發一個獎項,那就是“觀眾最喜愛的影片”。
不過,他的這種想法顯然得不到支援。
大家過來就是為了拿獎,就是衝著威尼斯電影節的名頭來的,所以,頒獎還會照常進行。
“勞達迪奧太沖動了,我知道主席的職務不好做,可他這麼說會把電影節變成一般性的影展,降低威尼斯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馬克穆勒反對道。
“傳言是真的麼?”姜聞詢問道。
“我也不清楚,勞達迪奧或許是因為其他原因辭職的。”馬克穆勒含糊道。
馬克穆勒作為義大利人,不好評價這件事,這畢竟不怎麼光彩,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電影節對外宣傳自然是公平公正,黑幕都是媒體的爆料,電影節絕不會承認有黑幕。
姜聞倒是能理解,華國國內的電影節同樣存在這種情況。
不管怎麼說,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在爭議聲中走到了尾聲。
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操作下,《回家》的首映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女性題材加上女囚救贖的主題,得到了義大利影評人的青睞。
歐洲的影評人最喜歡那種道德和倫理交織的影片。
這樣他們才能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挖掘影片背後的人性,影評人為什麼不喜歡商業片,還不是因為商業片沒什麼東西可寫。
《回家》中牽扯到家庭倫理、道德掙扎和罪犯救贖。
還有包容和理解,人性和罪惡,這讓影評人有了用武之地,紛紛撰文分析這部電影。
林曉玲突然發現自己拍的電影竟然有這麼深刻和複雜的內涵,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們寫的和咱們拍的是同一部片子麼?”林曉玲驚訝道。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有不同的解讀很正常,歐洲這邊和咱們的文化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徐晶蕾解釋道,“芭芭拉不是說了,也就是在歐洲才會這樣,到美國就不會有這種反響了。”
“我是覺得沒他們說的那麼好,有點不好意思。”林曉玲嘿嘿笑道。
“你就得意去吧,影評人給出的分數都很高,芭芭拉正在爭取影評人大獎呢,要是拿到的話咱們也不算空手而歸了。”徐晶蕾滿意道。
“合著你對我這麼沒信心啊,我還想拿其他的獎項呢。”林曉玲不滿足道。
看了這些好評,林曉玲有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