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不是第一次來威尼斯,去年她作為《小城之春》的副導演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
那時候,她更多是抱著出國玩玩的心態,否則不會臨時跑到倫敦。
再說,她不是主要人物,義大利的媒體重點採訪的物件是田狀狀和陳導明等人,她和徐晶蕾作為背景板,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這次不一樣了,林曉玲成了主角。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做事很認真,給林曉玲等人安排了密集的行程。
什麼時候接受採訪,什麼時候和電影節的重要人物會面,到時候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要注意那些措辭,不能引起義大利媒體的反感。
芭芭拉特別提醒,在和天主教協會的成員會談時不能說自己是個無信仰主義者。
她知道華國國內的民眾大多是無神論者,不過在歐洲,就算不信仰天主教,也不要提起自己是無神論者這件事。
看著這些安排和建議,林曉玲在興奮的同時也感到不小的壓力。
既然享受了主角的待遇,就要負擔起主角的責任。
何況,《回家》是她的電影,不像《小城之春》,她只是參與了製作,所以這些工作都是她應該做的,不能逃避。
徐晶蕾的感覺差不多,從配角變主角,感慨不少。
她在國內算是一線演員,可在國際影壇還是無名小卒,義大利的媒體不認識她,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她要提起《小城之春》。
這樣義大利的媒體就會有些印象,原來這位演員在《小城之春》中有過演出。
這種自我介紹的方式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建議,怎麼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給媒體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演員的基本功課。
根據建議,演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要不斷提起一些著名的導演和大明星。
即便只見過一面,也要提上一句,給記者一種我和他們很熟的感覺。
相對於徐晶蕾,劉霖是第一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以往沒有拿得出手的資歷。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建議劉霖更多的談及自己扮演的角色,一名女犯人的心路歷程。
“三個年輕的女性,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一名女囚十七年的回家之路,有史以來第一部在華國監獄實地拍攝的影片,這就是《回家》。”
這是義大利媒體對電影的報道。
報紙上有林曉玲三人的合影,三人手拉手站在一起,背後是威尼斯電影節的主辦場地。
陽光照在她們的身上,她們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渾身洋溢著青春和活力。
“這記者的拍照水平一般,我還以為他要喊一聲‘茄子’呢,沒想到就這麼照了,都沒準備好。”林曉玲抱怨道。
“得了吧,老外懂什麼茄子啊,人家提示你了,你沒聽懂而已。”徐晶蕾取笑道。
“你的外語很好麼?咱倆還不是半斤八兩。”林曉玲反擊道,“明天姜哥的片子上映,咱們去捧捧場,總算是能休息半天了。”
“義大利的媒體拿《回家》和《許三觀賣血記》作比較,要是放映後咱們的口碑差太多,那就不好看了。”徐晶蕾擔心道。
媒體和影評人在看過電影后會打出一個分數,代表對影片的評價,分數越高口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