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電影行業的規則,投資方拿錢買票提高票房成績的做法不算是票房作假,而是一種合理的營銷手段,不違反相關的管理條例。
就算是電影院裡沒有一個觀眾,只要投資方按照正常票價買票了就行。
票房作假一般是指票價出現異常。
比如觀眾看的是這部電影,可電影票卻顯示是另一部影片,或者為了吸引觀眾電影票被低價銷售,但統計的時候還是按照原票價入賬。
這叫做偷票房或者票房注水。
可以說,林子軒的做法在業內相當常見,能夠造成一種電影很受觀眾歡迎的假象。
不過,這種做法不宜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投資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四十的票房分賬。
假如投入一百萬買票房,最終只能分到四十萬,投入越大,虧的越多。
一般的做法是在電影上映前期花錢買票房,讓票房資料更好看,如果這種做法沒有效果,電影的口碑實在太差,就要趕緊停下來。
如果起到了效果,觀眾被吸引進了影院,那也要停下來,目的已經達到了。
當然,不排除有的投資方利用電影洗錢的可能性。
這種情況他們會從頭到尾的買票房,就是為了拿到那百分之四十的分賬,這是違法行為。
院線方面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會主動和投資方合作。
只要有了票房資料,院線就能分到利潤,他們才懶得管呢。
所以,要是看到某部爛片的票房成績特別好或者某部電影前期票房爆棚,後期一塌糊塗,不要驚訝,都是正常現象。
這屬於圈子裡的潛規則。
雖然有著各種抬高票房的手段,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電影好不好看還是觀眾說了算,《泰坦尼克號》的票房能拿到三億六千萬人民幣,國產電影只能拿到兩三千萬的票房,這就是證明。
林子軒不介意使用這種手段,卻不會把手段當作根本。
作為一家影視公司,拍出高品質的電影才是根本,其他的只是輔助。
為了支援韓三評,好夢公司最多拿出兩百萬買票房,下面就要看韓三評的能力了。
透過多年的經營,韓三評在京城電影圈子裡有不小的話語權。
京城的多家電影院保證在《生死抉擇》上映當天排片率不低於百分之八十。
各路媒體搖旗吶喊,明星大腕們鼎力推薦,總局相關的領導在某個場合公開支援。
一時間,《生死抉擇》成了繼《泰坦尼克號》後的又一部熱門影片。
韓三評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京城電影製片廠,這是國有電影製片廠的龍頭單位。
京影廠一旦全力發動,效果相當顯著,至少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好多年沒見過這種場面了,記得上一次還是李雪建老師的那部片子才有這麼大的陣勢,那時候的主旋律影片拍的真好,塑造了不少經典形象,現在不行了,人心浮躁,拍不出那種味道,總感覺太假。”馮曉剛感慨道。
八十年代是主旋律影片的時代,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