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桉雖說性格上有些內向,但不介意交流和宣傳。
從事電影行業,尤其是在好萊塢那種商業化的氛圍下,每一部電影都要或多或少的進行宣傳,越是成功的電影宣傳週期越長。
導演作為好萊塢體制的一部分,在籤合同的時候就會有配合宣傳的條款。
不像內地,大導演可以耍大牌,不想宣傳直接走人,大家還會覺得有大導演的風範。
要是在好萊塢這麼做,按照合同需要賠錢,商業化的社會就是如此。
李桉參加電視採訪節目是常有的事兒,無論在美國還是寶島都難以避免,觀眾想知道這個導演過往的經歷,是怎麼成功的。
東西方觀眾在文化上或許會有差異,但在八卦上是相通的。
八卦是人類共有的天性,人類喜歡窺探他人的隱私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李桉剛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或許會不好意思,可講述的次數多了,也就習慣了。
實際上,慕姍姍訪談的話題尺度並不大,遠不如美國和寶島的同行。
由於社會開放程度的不同,那些人談論的話題更為肆無忌憚,包括個人的私生活,或許還會加以調侃和諷刺。
對李桉來說,慕姍姍的訪談恰到好處,沒有觸及到個人隱私的層面,談話風格比較舒適。
兩人更多的是對電影中的情節做了交流,尤其是李桉早期的華語影片。
自從鳳凰衛視播出了《姍姍訪談錄》後,這檔節目在海外華人中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成了內地第一檔深度訪談類節目。
訪談結束,李桉會帶人到全國各地看外景,第一站是戈壁沙漠,天山冰川。
自從看了《美麗華國》的節目後,他承認內地有著獨特的自然資源,這種風光景緻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拍出來一定會很有感覺。
就像好萊塢拍外景往往選擇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一樣,那裡的自然風光優美迷人。
八月中旬,《生死抉擇》的劇組回到京城。
這部戲原計劃是三個月拍完,現在只用了兩個半月,進度飛速。
倒不是粗製濫造,而是京城電影製片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當地部門的配合,才有了這樣的結果,可見國有單位一旦發力,效率驚人。
這背後是韓三評的期望。
回到京城後,劇組沒有停下來,後期製作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早一天上映,就早一天出成效,畢竟時間不等人。
總局已經把組建華影集團的方案提交了上去,就等著批覆了。
像這種情況,只要中間沒有波折,過年之後檔案肯定會下來,人事任命也會跟著下達,年前的這幾個月尤為關鍵。
此時《泰坦尼克號》在國內的放映接近尾聲,從春天到秋天,足足五個月的時間。
這種超長時間放映帶來的效果相當明顯,影片在國內的總票房達到三億六千萬,相當於四千五百萬美金,創造了一個票房紀錄。
相信這個紀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打破。
這場狂歡即將結束,帶給國內電影行業很多的思考,也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對於電影行業而言,看到了好萊塢最新的電影工業成果,知道了商業電影能夠做到什麼地步,開闊了眼界,明白了接下來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