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繹和林子軒是差不多年紀的人,他們那會畢業的時候沒什麼選擇,國家包分配,要回到原來的戶籍所在地工作。
他是陝省人,自然被分配了回去,能進長安電影製片廠,算是專業對口。
當然,他也可以選擇留在京城,相當於沒有單位的北漂。
在九十年代初,北漂和盲流是一個概念,住在出租屋裡,居無定所,經常被警察臨檢。
這是為什麼張國粒當初來京城要找單位掛靠的原因,沒有單位就是無業遊民。
在那個年代,戶籍有時候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長安電影製片廠是國家八大製片基地之一,曾經紅火過,但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和國內其他的電影製片廠一樣,陷入了困頓。
每年的資金能拍上十幾部電影就不錯了,這些影片自然輪不到張嘉繹。
他還要自己出去找,演不了電影,那電視劇也行,他不挑戲,只要有戲拍就成。
在長安電影製片廠的這七年,他真正演主角的電影只有兩部,其他都是配角和龍套。
但勝在安穩,每月都有工資可拿,就是那種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
張嘉繹想過到外邊闖一闖,他的那些同學裡在京城有混得開的,打電話讓他過去,說京城的影視圈很火爆,來了就有戲拍。
可能演不了主角,不過就算配角也收入不錯,演員的片酬漲的飛快,大家趕上了好時候。
每每聽到這些話,他的心裡就一片火熱。
能夠掙錢是一方面,關鍵是有戲拍,不至於像現在這麼空閒,心裡空落落的。
他看電視劇的時候,總是在琢磨人家是怎麼演戲的,自己要怎麼演,尤其是看到精彩的地方,心裡就發癢,恨不得演上一遍才過癮。
可惜,他一直沒有找到發揮的機會。
有時候,他懷疑自己是不是眼高手低,不然怎麼沒有導演看上他呢。
長安電影製片廠有不少知名導演,每次廠子裡有片子開拍,他都會去試鏡,可總是撈不到主要角色,有資歷方面的問題。
廠子裡那麼多演員都等著拍戲呢,論資排輩,年輕演員自然要靠邊站。
也有導演告訴張嘉繹,你還年輕,要多磨練,別在乎角色的大小,要演好每一個角色。
這些道理他懂,有些老藝術家一輩子演配角,照樣塑造經典的形象,被觀眾熟知。
但他還是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不可能做到心如止水,波瀾不驚,他甚至擔心現在不出去闖闖,以後或許就沒有膽氣出去了。
平淡的生活最能消磨一個人的意志,這七年的龍套生涯對他有不小的影響。
張嘉繹不想去靠那些同學,他要面子。
當初畢業的時候大家都是意氣風發,想象著會出人頭地,拿獎拿到手軟。
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七年時間過去,他一個獎都沒有拿到,倒是長安電影製片廠給他發了一個模範演員的獎狀,以茲鼓勵。
他原本想能演一個拿得出手的角色,再去京城發展。
有了代表作,到京城也好找戲拍,不會被當成純新人看待,起步高一點。
他去年倒是拍了一部電影,演了主角,可惜一直都沒有在影院上映。
這是國產電影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