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剛把自己設想的結局和林曉玲的結局相比較,發現林曉玲的結局包含的意義更深。
利用一系列的巧合化解家庭矛盾,固然增加了影片的戲劇性,給觀眾一個相對輕鬆的結局,但在塑造人物上無疑是失敗的,太過流於表面。
馮曉剛的影片總會在結尾處給觀眾一碗心靈雞湯,迎合觀眾的情感需求。
這是他的電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知道觀眾想看的是什麼。
至於這個結局是不是符合生活,倒不是那麼重要,他擅長的是諷刺和幽默,避免出現較為沉重的戲份,這是向市場妥協的結果。
在《回家》這部影片中,隨著於小琴的突然死亡,沒有人能證明陶蘭沒拿那五塊錢。
十七年前,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陶蘭失手打死了於小琴,十七年後,如果陶蘭依舊執著於證明自己的清白,那她和十七年前沒什麼兩樣。
經過十七年的牢獄生活,陶蘭不再是那個衝動的小姑娘。
誰拿了那五塊錢,這個事情重要也不重要,對於陶蘭的繼父來說,這是他的心結。
如果沒辦法化解這個心結,那這個家庭將永遠處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最終分崩離析。
於小琴已經死了,就因為偷拿了五塊錢,她值得麼?
有時候,活著的人需要揹負更大的責任,繼續爭論誰拿的五塊錢對坐了十七年牢的陶蘭來說意義不大,她打死了於小琴,就要把這份責任揹負起來。
如果十七年前的陶蘭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和於小琴爭執了。
固執的爭論誰對誰錯往往是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等到成年之後,對錯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包容和理解。
這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
透過陶蘭向繼父認錯,化解老人的心結,把這個人物塑造的更為豐滿和立體。
此時,陶蘭不再是一個茫然失措的女犯人形象,而是讓觀眾看到了這個家庭未來的希望。
相對於爭論對錯,揹負起家庭的責任,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個結局簡單而沉重,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力量。
馮曉剛明白這就是《回家》和他以往拍攝的電影的不同之處,他的影片或許更能迎合觀眾的口味,卻不夠深刻。
“這是你自己的想出來的結尾?”馮曉剛詢問道。
“不是,我在監獄裡和陶蘭的人物原型談過,這是她的想法。”林曉玲回應道,“她放下了那五塊錢的事兒,只想著出獄後能夠贖罪,畢竟把人家的女兒打死了,這才是她放不下的地方。”
“這就是生活啊。”馮曉剛感慨道。
無論編劇如何費盡心思的巧妙構思,也不及生活本身來的真實可信。
即便馮曉剛明白這個道理,他也不會拍攝這類影片,至少目前不會。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放棄自己擅長的東西,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這不是尋求突破,而是一種任性。
馮曉剛有自知之明,在沒有成為國內一線大導演之前,他不會任性。
雖然不拍這類片子,但他不缺少鑑賞力,這部《回家》光是這個結局,就足以成為一部好片子了,不過最後還是要看成片怎麼樣。
馮曉剛看著專注於拍片的林曉玲,感嘆時代變化太快了,新一代的電影人成長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