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電影學院,林曉玲中午請導演系同一屆的同學吃飯。
她透過了論文答辯,順利畢業,由於馬上要前往香江遊玩,等她回到京城都到七月份了,那時候大家早已各奔東西。
雖說以後還在一個圈子裡混日子,可總沒有在學校裡那麼親近了。
從一個旁聽生到導演系的大師姐,林曉玲這四年的學校生活過得相當充實。
如今就要畢業,倒是有些捨不得了。
她剛剛結束《小城之春》的拍攝,接下來是後期製作,至於今後的打算,她還沒有想好。
《小城之春》拍的非常順當,影片的場景簡單,主要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都是圈內頂尖的人才,大家合作默契,三個月準時殺青。
“小玲,和那些大腕合作的感覺怎麼樣?我聽說他們的脾氣可不怎麼好。”有人好奇道。
《我們倆》只能算是小製作,《小城之春》才真是名導和明星的組合,能在這麼一部片子裡做副導演,和圈子裡的大拿合作,是件值得羨慕的事情。
陳導明和王志聞在圈內的名聲都不怎麼樣,以脾氣大著稱,很難合作。
“挺好的,有田導在呢,我就是跑跑腿,做做雜活。”林曉玲沉穩道。
如果是以前,曉玲同學或許會顯擺一番,但拍了兩部片子,踏入了社會,在為人處世方面倒是穩重了,不那麼張揚。
影視圈和其他圈子一樣,都存在著利害矛盾和勾心鬥角。
一個劇組就是一個小社會,林曉玲拍《我們倆》的時候感觸不深,都是學校裡的學生,大家懷著一腔熱情,連工資都不要。
就算有矛盾也是小爭執,不值一提。
但在一個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劇組裡,投資上千萬的一部戲,其中的人事紛爭和利益糾葛就複雜起來,矛盾不可避免。
比如一位攝影師,他進組的時候會帶著自己的助手,一般是兩到三個人。
就是說,你找了這個攝影師,就是把這部戲攝影的活包給他了,不能再找其他的攝影師。
像是道具啊,武行啊,都是如此,他們有自己的一幫人,是一個小團體。
導演往往願意和熟人合作,就是怕拍片子的時候鬧矛盾,大導演都會有自己的班底。
目前,好夢公司裡的幕後工作人員都算是馮曉剛的班底,田狀狀拍《小城之春》就不會用好夢公司的人,而是找京城電影製片廠的職工。
一方面是磨合的問題,熟人好溝通。
馮曉剛的班底可能善於拍喜劇片,在文藝片上不行,這是為了影片考慮。
另一方面,一個大導演輕易不會用其他導演的班底,這算是圈子裡不成文的規矩。
不過,京城的演藝圈就那麼大,說起來都是熟人,有名氣的攝影師和道具師不多,合作不可避,只是大體上不會改變。
於是,媒體上就有張家班或者馮家班的戲稱,其實就是一幫人合作熟慣了。
由於《小城之春》劇組裡用的都是京影廠的人員,林曉玲在劇組裡會有一種排斥感,這種排斥感不明顯,但確實存在。
畢竟這部戲是林子軒投資的,沒人會為難林曉玲,就是會讓人覺得你不屬於這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