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義大利電影人馬克穆勒來到了京城,林子軒和姜聞招待了他。
此人在華國生活過幾年,在語言和生活上都沒什麼隔閡,京城的小吃很對他的胃口。
他這次來不光是為了看《小城之春》的拍攝過程,更多的是想了解目前華國電影行業的境況,以及國內那些有名的導演們正在拍攝的影片。
如果這些影片符合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要求,他會向電影節的組委會進行推薦。
在京城期間,馬克穆勒會和國內的電影人進行交流,包括張億謀等人。
他對姜聞正在籌備的新片很有興趣,花時間看了《許三觀賣血記》的初稿,對故事裡個體在社會磨難面前展現出來的求生力量感觸頗深。
許三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而是一個有著各種毛病的小人物。
他沒有大本事,唯一的手段是透過賣血來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在一次次的困境面前,他堅持著沒有倒下去。
按照馬克穆勒的理解,這個故事有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
此時《活著》的義大利版已經發行,馬克穆勒覺得《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一樣,都是一個有力量的故事,描述了小人物和命運的抗爭與妥協。
他對姜聞和葛尤搭檔來拍這部片子抱有期待。
不僅願意介紹歐洲的投資人,還承諾明年會向威尼斯電影節的組委會推薦這部影片,前提是這部片子能夠按時拍完。
姜聞正想著四處拉投資呢,他更傾向於港臺的資金。
歐洲的投資商會催促他按照拍攝計劃進行,港臺的投資商會更好商量一些,他在拍片的時候能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最終剪輯的權利。
姜聞和葛尤討論過這個劇本,姜聞對葛尤的要求是不能演的像《活著》裡的福貴一樣。
也就是說,葛尤要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演繹許三觀這個角色。
要有新的內容,不讓觀眾覺得是在重複。
姜聞和張億謀執導的方式不同,姜聞本身是演員,他對演員的表演方式有著更高的要求。
張億謀雖說也演過戲,可他是攝影專業出身,在演員表演上能指導的不多,更多的是提出要求,讓演員去發揮。
所以,張億謀往往會和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合作,很少使用非職業演員做主角。
這對葛尤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活著》中福貴的角色是他演藝生涯的一個巔峰,現在他要拋棄以前的那些表演,重新塑造人物。
如果能把許三觀這個角色塑造成功了,這會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他離藝術家也就不遠了。
葛尤拍了三年賀歲片,媒體和專家跟著惋惜了三年,認為葛尤應該早日回頭是岸,不要浪費表演才華。
弄得葛尤自個都覺得要是再拍賀歲片就是對不住大家的期望,要趕緊拍一部文藝片來。
其實觀眾還是希望葛尤能拍喜劇片,畢竟像《活著》這類文藝片大部分觀眾真心不愛看。
現在有了《許三觀賣血記》這個本子,葛尤鉚足了勁想要演好,一直在琢磨著呢,甚至為了體驗賣血時的感受,他都想到醫院裡抽血試試。
尤其是劇本里許三觀為了救兒子,一個月賣了四次血,差一點死掉的情節。
這個沒有生活體驗,還真不太好掌握其中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