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寶》節目的錄製現場,一團忙碌。
這是京城電視臺最大的演播廳,導演正在指揮人員除錯機器,有人對觀眾交代著什麼。
節目組請了三位文玩專家,兩位來自國家級的博物館,一位是大學考古專業的教授。
馬未督是第四位專家,正在和其他三位聊著什麼,相談甚歡的樣子。
還有一位是嘉德拍賣行派過來的人員,評估古董的價值。
國內的拍賣行興起於1993年,也就是國家的文物政策放開的那一年,國家允許一定範圍內的文物交易,於是,嘉德拍賣行在京城正式成立了。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嘉德每年主要進行春季和秋季的大型拍賣會,還有不定期的小拍。
在這個行當有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拍賣行也是如此,每年拍賣兩次就夠了。
《鑑寶》這檔節目有助於收藏這個行業的發展,帶動大家收藏的積極性,拍賣行自然支援,不過前來評估的專家也是收錢的。
等到這個節目火爆之後,才會有專家願意免費過來。
現在是專家給這個節目撐檯面,以後就是節目給專家提升知名度了。
這是第一期節目,說實話,雖然京城電視臺做了宣傳,可報名的人數並不多,老百姓不太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式。
在大家的傳統觀念裡,財不露白的思想深入人心。
就算自己家裡真有古董,那也不能拿出去給人鑑定啊,還要現場估價,萬一值個幾百萬,在電視上一播出,那不誰都知道了。
要是被小偷惦記上,或者被街坊鄰里知道,這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所以,家裡有古董的人寧願去潘家園和琉璃廠私下交易,也不願意到電視上露臉。
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還有一部分人膽子大,不怕上電視,有專家現場鑑定和估價,就不怕被人宰了,知道值多少錢,心裡踏實。
只要是老京城人,誰家沒有些瓶瓶罐罐,平時看著不起眼,但保不齊就是一個金疙瘩。
過來的人大都抱著撿漏的心態,這些物件不可能都拿來給專家鑑定,會事先做一次篩選,從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物件給專家講解。
即便是假的,也要有個說法,給觀眾普及一下收藏方面的知識。
節目時長有限,所以篩選出來的物件還要給專家把關,挑選出那些有價值的文物。
在錄製節目之前,這些物件專家都上過手了,真假心裡都清楚,實在拿不準的也可以和其他專家商量,這樣就不會出現看走眼的情況。
這畢竟是一檔專業的鑑寶節目,如果播出後被其他專家挑出了毛病,那就不專業了。
或者說,錄製節目就是走個過場。
這檔節目的前期籌備非常重要,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選出三十多位持寶人,這些人都是願意配合上電視的,可以錄製兩期的節目。
等到節目播出後,相信會有更多的百姓願意參與進來。
“馬哥,怎麼樣?聽說你還自己拿了幾件寶物出來壓軸。”林子軒詢問道。
“就是大家一起參詳參詳,不算什麼。”馬未督謙虛道。
想要吸引觀眾的注意,提高收視率,就必須拿出有分量的寶物,或者說值錢的物件。
要是一場節目下來都是小几萬的物件,觀眾看著沒勁,提不起精神,要是有價值上百萬的物件,那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