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影視圈的一員,林子軒自然清楚這場爭論。
從電影產業發展的角度講,肯定要進行工業化,把國內的市場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製作發行體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盤散沙。
不過這裡面牽涉到太多的利益糾葛。
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上面不放權,相關利益方不讓步,下面的人反對,各人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現在大家還抱有僥倖心理,總覺得國產電影還有希望,好萊塢大片在經過最初的瘋狂後,國內的觀眾冷靜下來,不再盲目追捧了。
目前,好萊塢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基本上在四五千萬左右,也有一些爛片票房低於兩千萬。
與此同時,國產電影有一兩部票房不錯,超過了那些好萊塢爛片。
於是,媒體就樂觀的認為國產電影的票房超過了好萊塢大片。
這是具有華國特色的對比方式,你拿自己最好的電影和對方最爛的電影比較,然後就覺得好萊塢大片不過如此,生活在幻想之中。
這種樂觀的思想在影視圈裡很有市場。
演員片酬上漲,電影投資規模越來越大,讓圈內人看到了一種虛假的繁榮,覺得國產電影還不錯,我們和好萊塢的差距並不大。
還有人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只要我過得好,有錢拿,有戲演,其他的和我沒關係。
國內的電影行業基本上就是這種狀況。
只有徹底打破這種幻想,認清楚現實,高層的領導和下層的電影從業人員才會被迫改變。
林子軒知道自己不是振臂一揮,應者雲集的英雄人物,也不想在這場爭論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還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說。
他現在既不是電影圈的新人,也不是帶頭大哥,認識了一些人,能說上幾句話。
但還是不夠分量,地位這種東西不是爭吵出來的,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
眼下的爭論還是理論之爭,這是像鄭洞添這種電影理論家的舞臺,他就不摻和了。
“這部片子投資三百萬,預備明年二月底開機,三個月的拍攝週期,具體的工作不用您費心,公司裡來完成,演員都是國內最好的,您看能不能抽時間執導。”林子軒介紹道。
“先放在這兒,我看看安排吧。”鄭洞添回應道。
鄭洞添不光是京城青年製片廠的廠長和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系主任,還負責總局的電影審查工作,行政工作佔據了他一部分時間。
如果由他執導《小城之春》,拍完後在審查上更容易過關。
這是林子軒的小算盤,反正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倒是不用那麼著急。
接下來,他開始處理各種工作,為下個月的出國旅遊做準備。
慕姍姍本來覺得沒有必要,兩人週末在京城轉悠一圈也挺好,不過看到林子軒下定了決心,也就隨他折騰了,難得這麼主動一回。
只是,這麼一來,工作計劃就要被打亂了。
慕姍姍的公司目前有十幾名員工,除了記者和攝像師,還有幾名文字編輯,負責寫稿子。
她手頭上的工作有《姍姍訪談錄》,半個月一期,緊跟社會上發生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