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本子我的確喜歡,就怕事情太多,心思太雜,拍不出感覺來。”鄭洞添猶豫道,“拍這部片子要真正沉下心來才行,我現在正在風口浪尖上呢。”
鄭洞添說的是國內電影行業的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
進入九六年,引進好萊塢大片成為常態,大家習以為常,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的熱情逐漸降溫,不再那麼追捧了,但在電影圈子裡卻展開了一場“電影是什麼”的爭論。
一方認為,電影先是一門藝術,其次才是一種工業。
另一方覺得電影先是工業,其次才是藝術。
國內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主要以動作和科幻為主,國內的電影人發現好萊塢電影的工業化程度遠超世界各國,用碾壓來形容也不為過。
影視產業的工業化是指要把影片作為一種產品來看待,這個過程包括產品的開發、生產、營銷、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的工業體系。
好萊塢工業化的特點是:明星制、專業化、後產品營銷、跨行業滲透、全球化。
他們提倡的是合作共贏,每個人在這個工業體系內各司其職。
相對應的,在國內的電影行業,“圈子化”嚴重,大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不相往來,根本沒辦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鄭洞添支援電影先是工業產品,其次才是藝術。
既然電影是工業產品,就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服從商業原則,按照市場規則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再講究電影的藝術性。
另一方堅持電影是一門藝術,一種美學,是用光與影、聲與像來表達對世界的感悟,是人文關懷和美學理想。
電影只有具有了藝術性才是電影,作為商品進行銷售只是附帶的作用。
別看只是次序之爭,說到底還是商業和藝術之爭。
其中還有一點就是國內影視圈長期實行的“導演中心制”,這讓導演在電影拍攝中具有極大的話語權,能夠隨心所欲的進行創作。
一旦承認電影首先是一種工業,那導演的地位就會急劇下降。
導演不能隨便拍片子,要考慮到觀眾和市場,會有一個職位來限制導演的權利。
在好萊塢,這是監製的權利,而且,好萊塢絕大部分導演都沒有最終剪輯權,導演在電影的生產過程中,和演員一樣,都是一個打工者。
這次討論之所以頗為激烈,和這一點有關。
國內的導演在劇組裡習慣了掌控一切,誰也不願意受到制約,這種情況在國內還行,要是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人家可不會慣著你。
電影產業要不要工業化,是華國電影行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說以前大家還能躲在國內自欺欺人的話,那麼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引進,看到了差距,想要裝聾作啞也不行了。
藝術化的路子走不通,再走下去就會把國內的票房讓給好萊塢電影,不變不行了。
這場爭論既是一場理念之爭,也是一個導火索。(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