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的劇本完成後,林子軒給陳導明,俞菲鴻和張紀鍾分別送去了一份。
小說和電視劇的劇本,以及電影劇本有很大的區別,寫小說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寫出一些奇特而瑰麗的場景,或者絕妙的武功招式。
但劇本要拍攝成影像,牽扯到拍攝資金和技術,就不能那麼的隨心所欲。
原著讀者往往會罵改編的編劇毀了原著,其實編劇心裡是有苦說不出。
編劇為了儘可能的拉長劇情,還會新增新的人物,寫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情節,這是因為編劇並不能真正的左右劇情,導演和投資商才是最終的決策者。
林子軒要求《臥虎藏龍》的劇本要儘可能的忠於小說,在小說的基礎上豐滿人物的性格。
這是為以後拍電影做準備,先讓故事裡的人物深入觀眾的內心,獲得觀眾的認同感。
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劇本的寫作,卻一直都有和編劇討論劇情。
現在的劇本大體上符合他的要求,故事內容很平實,每個人物的性格鮮明,就連配角都有自己的特色,算是一個質量上乘的本子。
不過,好的劇本只是一部電視劇成功的基礎,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比如導演和演員。
林子軒和華國電視臺的導演張紀鍾見了一面。
張紀鍾屬於華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導演,這個單位同樣製作電視劇,不過它是以製作主旋律電視劇為主,而且都是大製作。
也就是其他電視劇製作單位沒辦法單獨完成,需要國家力量參與的大型電視劇。
比如拍攝國家領導人的電視劇,戰爭電視劇,以及那種投資超過千萬的長篇歷史電視劇。
這種電視劇場面宏大,參演人員眾多,光是群演就可能需要上萬人。
當然,這種拍攝任務不是每年都有,耗資太大,很難收回成本,基本上都是國家補貼,主要還是起到宣傳的作用。
一旦有了這種任務,會由華國電視臺牽頭,集合著名導演和演員,群策群力的完成拍攝任務,這麼拍攝出來的劇集一般來說都是經典。
張紀鍾就參與過這種大製作的拍攝,對拍攝大場面有一定的經驗。
《臥虎藏龍》的劇本只有十五集,篇幅不長,不過其中涉及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武林人物,劇本里的大俠們有著自己的行為準則,守著一方規矩。
在大眾的印象裡,俠客往往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但這個故事有所不同。
張紀鍾琢磨了一下,是因為這個故事帶著點人文色彩,更像是文人寫的武俠故事。
他知道林子軒,在電視圈子裡鼎鼎大名,製作的電視劇基本上都獲得了成功,只是武俠劇在國內沒有太大的市場。
這不是說觀眾不愛看武俠劇,他們喜歡看港臺的武俠劇。
國內的電視劇製作單位之所以很少拍武俠劇,一個是投資的問題,古裝武俠劇往往需要高額的投資,還有就是拍出來的效果不如港臺的武俠劇。
張紀鍾看到《臥虎藏龍》的投資只有100萬,不由得搖了搖頭。
100萬用來拍攝15集的都市劇綽綽有餘,武俠劇就不用提了。
他倒是對這類題材有興趣,想嘗試一下,不過要有充足的資金才能拍出他想要的效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