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想到的這部片子叫做《我們倆》。
故事和場景都不復雜,沒有大場面,不需要龐大的劇組,就是一部低成本的劇情片,主要依靠人物的表演來推動情節,適合新手導演執導。
唯一的難點就是拍攝時間長,要經歷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這代表著一個輪迴。
冬天的時候,老太太和女孩子第一次相見,針鋒相對,矛盾不斷,她們的關係正如嚴冬。
隨著相處的加深,兩人進入彼此瞭解和關心的春天,在瞭解之後,關係迅速升溫,這就到了炎熱的夏天,最後,在秋天裡離別。
四季寓意著人生。
能把京城四季景色的變化和人物內心感情的變化融合到一起,這部電影就算是成功了。
所以,拍這類片子不能快,而是要慢下來,用一年時間用心打磨,才能拍到理想的效果。
這就是藝術電影,需要精雕細琢。
當然,也可以偷工減料,把戲份集中在冬天和春天拍攝,拍電影嘛,冬天拍夏天的戲都常見,只是那樣就沒有自然而然的味道了。
拍電影,想快容易,慢比較難,很考驗導演和演員的能力和耐心。
像是香江的王家味,一部電影能拍好幾年,人家就是慢工出細活。
好在電影學院除了學習有的是時間,所謂的劇組也就是電影學院的學生,只要兩個演員願意配合,每個季節拍上大半個月,問題不大。
再說拍攝場地,林子軒就有四合院,有的房間還空著呢,騰出來兩間房子用來拍戲足夠了,作為畢業作品,劇組的學生不用發工資。
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有拍攝器材,真正花錢的地方並不多。
也就是膠片的錢,演員的片酬,佈置房子需要的道具,拍戲時的路費和飯錢等等,這麼算下來三十萬應該夠了。
作為製片人,林子軒不由自主的就會想到這些問題,這是職業習慣。
看到一個劇本,他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要花費多少資金。
他在腦海裡把《我們倆》這部片子過了一遍,覺得適合作為林曉玲的畢業作品。
或許難度稍微大了點。
這部片子最難把握的就是情感的衝突,人和人從陌生到相識相知,再到難捨難離,想把其中微妙的感情表達出來,呈現在鏡頭之上並不容易。
林子軒不清楚妹妹在學校裡學的怎麼樣,不過那部叫做《姐姐》的短片拍的不錯。
林曉玲似乎善於捕捉一些細微的情感,這是作為導演的一種敏銳的觸覺。
而且,電影學院應該會有老師來進行指導,不用林子軒操心,電影學院的老師都是拍藝術片的行家,知道怎麼在其中拿捏分寸。
如果林曉玲能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把這部片子拍出來,就算是成功畢業了。
打定了主意,林子軒把《我們倆》的大概故事講給了林曉玲,不過,他不會過多的幫助妹妹,那樣對她的成長沒有好處。
這是林曉玲的一門功課,需要她自己去完成。
他只是提出一個想法,接下來林曉玲來把這個故事補充完整。
如何設定人物關係,如何製造矛盾,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等等,這是很細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