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一篇小說或者一部電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只有人民幣才會有那種超級待遇。
當初《活著》在《百花》雜誌上發表的時候,就有人說過這篇小說的思想反動,這個詞語在九十年代以前的華國非常流行。
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和社會主流意識不合拍,或者說是背道而馳。
進入九十年代,社會轉型,經濟發展成了重心,一切向錢看,也就沒什麼人關心這些了。
不過總有一部分人對此念念不忘,並認為自己是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以衛道者自居,他們不願意看到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出現。
一旦看到類似的苗頭,就會不遺餘力的進行打壓。
這種狀況在學術領域和作家群體中尤為嚴重,這些人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話語權,在各個部門有影響力,不容小覷。
林子軒對此的態度是視而不見。
這批人覺得自己代表著正義,你不可能用言語說服他們,這是思想觀念的不同,爭論的意義不大,他沒那麼多閒工夫打嘴仗,有時間不如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當社會上對《頑主》和《活著》進行批判的時候,他基本上都保持緘默。
在《活著》放映過了幾天後,林子軒聽到訊息,這部電影被人告了。
他起初沒有在意,覺得很正常。
這部片子涉及到敏感的年代,總會有人出來鬧事。
張億謀在電影學院放映《活著》不會引起太大反響,學生就算是有不同意見頂多是爭論一番,不可能在媒體上發表意見或者給相關部門寫告狀信。
可一群作家和演藝圈內的人看了電影,肯定會有想法。
林子軒覺得最終還是要看上面的態度,看看張億謀的關係夠不夠硬,能不能過了審查這一關,如果上面覺得沒問題,這些攻擊就毫無用處了。
然而,事情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報紙上出現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文章,包括這部電影的思想內涵,導演的拍攝手法等等,一看就是內行人寫的,剖析的頭頭是道。
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他還接到了長河文藝出版社的電話,這家出版社極為關注《活著》這部電影,已經先期印刷了兩萬冊書籍放在倉庫裡,就等著電影上映了。
出版社有自己的訊息渠道,認為這部電影怕是危險了。
林子軒想了想,給總局的副局長吳振輝打了個電話,吳振輝雖然主管的是電視方面,不過應該瞭解內情。
“吳局,我打聽下,《活著》那部電影現在是什麼情況?”林子軒詢問道。
“這個事啊,放心吧,和你的關係不大,你就不要參與進來了。”吳振輝提點道。
這麼一說林子軒有些明白了,這不是針對他來的,主要物件還是張億謀。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張億謀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華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導演,勢必會有人看他不順眼,這種情況很常見。
這次好不容易找到了張億謀的把柄,自然會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