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決定了和韓三評合作,林子軒就把《甲方乙方》的劇本和拍攝計劃交給了韓三評,由他來推動這件事的進行。
林子軒不期望京影廠出資,只要能借用他們的拍攝器材和幕後工作人員就行了。
這部片子只有200萬的資金,要精打細算,既然要合作,京影廠的資源不用白不用。
他明白好夢公司要發展壯大不能光靠和電影廠合作拍片,還要逐步的培養自己的班底,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三月初,張億謀從國外回來。
《活著》這部片子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製作完成了,他想先放映一場看看觀眾的反應,這屬於私下放映。
地點選在了他的母校,京城電影學院。
在電影學院,張億謀屬於大神級人物,他的電影被攝影系和導演系的學生反覆揣摩。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億謀的電影有著極為強烈的個人風格。
然而,當這部《活著》在電影學院放映後,學生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個觀點認為這是張億謀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張億謀突破了自我。
另一個觀點認為故事是好故事,不過張億謀放棄了自己最擅長的方面,用自己最不擅長的手法拍電影,太過急於求成,反而走錯了路。
《活著》是張億謀的轉型之作,也是他的野心之作。
他拋棄了以往濃墨重彩的攝影風格,轉而採用傳統樸實的拍攝手法,可以說,這是一部最不像張億謀電影的電影,也難怪會引起爭議了。
電影學院的學生雖然推崇張億謀,卻也有著自己對於電影的思考。
林曉玲作為導演系的學生,看了《活著》,回來和林子軒說了學校裡的情況。
“那片子和老哥你寫的小說差距太大了,把悲劇拍成了諷刺劇,我和同學都覺得改編的不好,沒拍出原來小說的精髓來。”林曉玲不滿道。
“你們懂什麼,要真的按照小說拍,這片子還能指望上映啊。”林子軒教訓道,“等以後你們拍電影就知道了,這裡面牽扯的東西太多了,不是光講究藝術就行的。”
“反正我覺得不好,以前張導的片子還有自己的風格,這片子連風格都沒有了,為這個攝影系和導演系都吵翻天了。”林曉玲堅持道。
在電影學院,由於張億謀是攝影系畢業,所以攝影系的學生是張億謀的鐵桿,導演系的學生相對來說冷靜一些。
不過這次由於張億謀捨棄了自己在攝影上的風格,讓攝影系的學生很受傷,紛紛反水。
導演系的學生同樣意見不一,就連電影學院的一些老師也覺得難以理解。
張億謀這種傳統的拍攝手法和華國的第四代導演類似,講究平實自然,在細節中見功底。
只是由於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他們更為崇尚個人風格,這種平實的拍攝手法成了電影行業批判的物件,張億謀的這種做法自然不被人理解。
張億謀聽取了電影學院學生的意見,他自己也有些拿不準。
他決定再放映一場,想聽取更多人的意見,以便能得到更準確的資訊。
這次邀請的是京城的作家群體和演藝界人士,他希望這些同行們能給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