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夢公司人員簡單,職務分明。
林子軒是董事長,馮曉剛是總經理,葛尤是藝術總監。
在這個全民下海創業的年代,這種幾個人的小公司比比皆是,名片上印的頭銜都這樣,怎麼醒目怎麼來,一律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要是個副總經理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檔次太低。
就連開面館和髮廊的小老闆都跟著趕時髦,客人吃過飯理過發,付錢的時候隨手塞過來一張名片,歡迎您下次再來。
拿起來一看,某某面館總經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家大型連鎖餐飲企業呢,挺能唬人。
他們剛找到公司的辦公地點,就把名片給印了,見了熟人散一下,權當是做宣傳了。
林子軒和馮曉剛找了幾天,碰到了一處不錯的院子,地處繁華鬧市,租金卻很便宜,主要是因為從那兒能看到繁華街市,不過有一堵牆隔著。
這一隔就成了兩個世界,一邊繁華,一邊冷清。
好在他們是影視公司,不需要開啟門賣東西,作為文藝工作者,他們從事的是腦力勞動。
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兒只是起步的地方,辦公環境清靜,正適合搞創作。
總共有五個房間,四間辦公室,一間會議室,還設有一個前臺,添置一些傢俱,簡單佈置和裝修一下就能辦公了,反正前期也沒什麼事情。
有了辦公地點,接下來就該招兵買馬,大展宏圖了。
說是招兵買馬,其實就找了倆人,一個是四十多歲的婦女,負責公司的財務,一個是不到二十歲的小姑娘,負責接電話,順便打掃衛生,端茶倒水。
他們怎麼說也是老闆了,招待客人的時候自己動手不太合適。
此外還買了一輛麵包車,作為一家影視公司的領導,不能騎腳踏車出去談生意吧。
這麼一來二去,十萬花掉六萬,公司還剩下四萬塊的流動資金,要趕緊掙錢了,否則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起,壓力很大啊。
從年初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這大半年的時間,京城像這樣的小型娛樂公司能有幾十家,專門做影視的就有七八家。
其他的有倒騰廣告的,有給歌星錄歌的,甚至是做錄影帶生意的,五花八門。
這些公司各顯神通,使用各種手段拉來投資,聚起一幫人開始拍影視劇,高價邀請明星加盟,劇組遍地開花,弄得京城影視行業表面上看起來很繁榮。
圈子外邊的老闆看到這種繁榮景象,以為影視行業的春天來了,紛紛下場,想分一杯羹。
這裡面有人是騙錢的,忽悠一個是一個,拿到投資就跑路,有人是真正想做事的,可一部片子賠了就會破產倒閉,當然也有人賺了錢。
這就是京城影視圈的現狀,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
林子軒暫時不準備搞開業儀式,想低調行事。
主要是人不齊,公司的藝術總監葛尤還在東北呢。
等過年那會大家都回來了再說,眼下先把業務做起來,悶聲發大財,賺錢才是硬道理,弄那些虛頭巴腦的沒用。
十月下旬,他帶著公司的印章,到空政中心簽下了好夢公司的第一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