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玲馬上要上大學,已經是大姑娘了,也該多給點零花錢了,咱們那時候還好些,現在的女孩要出去玩,要打扮,這不都要花錢。”慕姍姍提議道。
林子軒想想也是,以前的女孩穿舊衣服,不化妝,知道節儉。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外的商品從南方湧入了京城,花花綠綠的新潮服裝,琳琅滿目的化妝品,外國電影裡的高跟鞋,這些都吸引著京城女性的目光。
國外的不少知名品牌都在京城開了分店,搶佔這個龐大的市場。
這一年整個京城逐漸變得鮮豔起來,時代不同了。
“到大學後你每個月多給她三十塊錢吧,給多了又亂花。”林子軒同意道。
他對這個妹妹還是很寵著的,只是擔心林曉玲會沾染社會上的壞習氣。
在國家鼓勵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發展後,酒吧、歌舞廳和髮廊這種服務性行業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
京城不像以前那麼的簡單,人心變得複雜了。
“你們那劇組還沒開拍呢?不是夏天的戲麼?這都快入秋了。”慕姍姍不解道。
“我和姜哥說,咱這片子別叫《陽光燦爛的日子》了,叫《大約在冬季》正合適,就這他還和我急了。”林子軒說笑道,“你想啊,他當演員的時候折騰劇組,現在當導演了,掌權了,那就更要折騰了。”
在紐約的時候馮曉剛說過,姜聞這個人聰明,愛較真,他要把所有的東西都弄明白才行,否則演起來不痛快。
拍片子也一樣,他就有那種追求完美的傾向,一定要按照他的感覺來。
“這能成麼?別到時候什麼都拍不出來。”慕姍姍擔心道。
“你擔心沒用,一步步來吧,他第一次導演,總要不留遺憾才好。”林子軒回應道。
七月底,一部電視劇在華國莫名其妙的火了,這就是藝術中心製作的《過把癮》。
只有八集,還是在華國電視臺非黃金檔播出,可就是這樣,還是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響,要求重播的呼聲很高。
京城電視臺看到這種情況,立刻在黃金檔播出,無數年輕人守在電視機旁,就為了看王志聞和江姍在裡面翻來覆去的吵架。
這部劇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
八十年代的愛情是《渴望》,劉慧芳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九十年代的愛情是《過把癮》,這時的年輕人戀愛觀更為自由,想找那種有共同語言的生活伴侶。
他們的愛情不像父輩那麼含蓄,而是帶著熾熱,想要痛痛快快的愛一回。
《過把癮》就讓他們過了一把愛情的癮,看著電視劇裡男女主角的分分合合,觸動了電視機外青年男女的內心。
這部劇火到什麼程度?
兩人談戀愛,你要是和女朋友聊天不提到《過把癮》裡的臺詞,那就說明你不愛她。
華國各地的電視臺陸續播出這部原本不被看好的電視劇,王志聞和江姍迅速紅遍全國。(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