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返回京城的飛機上,林子軒想著昨晚的金像獎。
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純粹的看客,看了一場非常不錯的秀,既沒有趁機去結交那些香江娛樂圈的大佬們,也沒去認識那些大導演和大明星。
他只是坐在一旁等待著頒獎典禮的結束,中間有幾首粵語歌唱的不錯。
倒不是他故作清高,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就算他跑過去自我介紹,別人也不會記住他。
能不能被人重視關鍵是看有沒有資本,他現在還沒有那個資本。
林子軒並非沒有收穫,透過昨晚的金像獎,他對這個時代的香江電影人有了初步的認識。。
過去一年,香江製作了300部以上的電影,單部電影的票房超過四千萬,香江共有119家電影院,提供多於12萬個座位。
香江電影人對於內地和好萊塢的態度截然不同。
他們嚮往好萊塢,電影公司的大佬們想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投資美國電影。
香江的大導演和大明星都想到好萊塢發展,為此不惜出演配角。
至於內地,香江導演到內地拍戲都會帶著香江的幕後工作人員,因為他們覺得在內地找不到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
甚至會抱怨內地的工作人員睡午覺,影響工作。
在他們的印象中,內地的拍攝環境非常糟糕,劇組會被群眾圍觀,他們不得不叫來警察維持秩序,才能正常拍攝。
總之,他們認為內地的工作人員不專業,沒有效率,電影行業極為落後。
林子軒思考著這些問題,有些問題的確存在,有些問題則是由於不同觀念造成的。
在華國的影視教育機構中,比如京城電影學院,教授的課程都是藝術電影,出來的導演拍攝的也都是藝術片。
這和香江的商業電影是不同的路子,不能說內地的電影人不專業,只能說他們還沒有熟悉該怎麼拍攝商業電影。
作為一個剛剛進入電影圈的新人,林子軒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不過他知道內地電影想要發展壯大,光靠藝術電影在國際影壇拿幾個獎用處不大,打不開市場,形成不了規模,最終還是要走商業電影的道路。
尤其是商業大片,才能和好萊塢的電影相抗衡。
你拿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大片拼票房,那就是以卵擊石,徹底悲劇。
想到這裡,林子軒在心裡感嘆,國產電影還在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看了看坐在不遠處的姜聞。
此時的姜聞有點歸心似箭,急著趕回京城籌備他的第一部電影,要在導演這個行當大幹一番,他準備到京城的各個中學和部隊大院裡挑選十五六歲的少年。
要那種結實、健康、調皮搗蛋、眼神裡透著野性的少年男女。
在姜聞的印象中,七十年代大院裡的孩子都是那種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幹的性子,沒有拘束,想怎麼耍就怎麼耍。
為了真實的還原那個年代,他打算把這些孩子關到軍營裡來一個封閉式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