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在演藝圈早就討論開了,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不過是早晚的事兒。
無論是國有影視製作單位還是那些導演和演員們,都不會想到這件事會帶來多大的衝擊,從而改變華國影視行業現有的格局。
在這些國有單位看來,就算是民營影視公司成立了,也要依附在他們身邊。
目前,華國演藝圈的優秀人才大都集中在國有單位,民營影視公司想要拍攝電影和電視劇就要和他們合作,一方出資金,一方出人員和技術,雙方共贏。
國有單位也想過這些民營影視公司會挖牆腳,把導演和演員高薪挖過去。
然而,國有單位之所以是國有單位,就是因為屬於國家,和上面有關係,這才是重點。
以京城電影製片廠為例,它拍攝的電影能順利的透過審查,能在電影院放映,民營影視公司就沒有這種關係,就要承擔各種未知的風險。
李虹就是抱著這種心態,不怎麼重視民營影視公司。
藝術中心的電視劇可以輕易的在華國電視臺播出,那些民營影視公司就不行,國有單位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這其實是華國的普遍現象。
在以往的幾十年裡,國有企業一直都是華國的經濟支柱,當老大當慣了,看不上那些規模小的民營企業,骨子裡有種優越感。
在國有企業上班就是鐵飯碗,在民營企業工作就是沒保障。
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想要改變並不容易。
林子軒清楚在短時間內的確如此,民營影視公司還很弱小,光有資金沒有用,華國是一個講人情和關係的社會,只有依附在國有單位身邊才能圖謀發展。
不過從長期來看,民營影視公司資金充足,經營方式靈活多變,更有發展前景。
估算下來,民營影視公司想要發展起來至少也要四五年的時間。
隨著總局的這個檔案下來,各方的民營資本紛紛進場,在接下來的幾年內,肯定會引發一場混戰,拉關係挖牆腳走後門,最終能存活下來的才是娛樂行業的巨頭。
華國的影視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混亂的年代。
林子軒和馮曉剛帶著影視基地的效果圖來見石總,石總就問起了這個問題。
“小林,你們是圈內人,我想問問現在開辦影視公司是不是時候?”石總詢問道。
“石總不是一直都投資實業麼?怎麼對拍片子有興趣了?”林子軒奇怪道。
“最近吃飯的時候聽朋友說起有這回事,既然碰到你們就問問情況。”石總坦然道。
石總的醫藥企業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除了醫藥領域,投資的主要專案有房地產和汽車行業,還包括食品和飯店等,都是實體經濟。
“有不小的風險,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前期可能會虧損,如果能堅持下來,幾年後應該會很有發展前景。”林子軒考慮一下,實話實說道。
“這樣啊,那還是算了,見效週期太長了。”石總搖頭道。
他只是一時好奇,內心裡對這種虛擬經濟興趣不大,總覺得太虛,不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