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早上六點半開車送慕姍姍上學。
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來到紐約曼哈頓區,看著慕姍姍進入學校,他會和道具師去唐人街,或者和馮曉剛在紐約四處轉悠。
他們要尋找適合拍攝電視劇的場地。
包括一間地下室,一家中餐廳,一家制衣廠和一座豪華別墅。
地下室是王起明剛來紐約時的住處,中餐廳是他打工的場所,他依靠製衣廠發家,住進了豪華別墅,這些基本上就是劇中主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其他還有機場、醫院、學校和辦公樓等等外景,都需要一一聯絡。
對於剛到紐約的他們來說,想要單獨完成這些工作根本不可能,還需要當地華人的幫忙。
華國大使館給他們介紹了一位紐約通,幫著劇組處理相關事務。
這人叫做陳青,四十歲左右,來到美國有十年的光景。
他在國內學的是繪畫,畢業於華國美院,舉辦過個人畫展,頗有名氣,後來到美國留學。
“我當時覺得自己不錯了,過不慣國內那種教條沉悶的日子,就想著到國外憑著咱這手繪畫功底怎麼著也能混個藝術家吧,來了之後才發現紐約最不缺的就是所謂的藝術家。”陳青自嘲道,“你看看這條街上的人,說出去自己都是藝術家,有人還有自己的工作室呢,其實就是地下室。”
陳青正領著林子軒和馮曉剛來看地下室,這裡位於曼哈頓區第一大道和第二大道之間,聚集了一批不得志的藝術家,旁邊還有藝術博物館。
在街上能看到不少藝術家在售賣自己的作品,林子軒是看不懂,也沒有興趣。
“趁著現在便宜撈幾件,他們中間興許能出畢加索呢,那就賺大了。”馮曉剛說笑道。
“那也要等他們死後才值錢。”陳青不客氣的說道,“我以前和他們一樣,心比天高,總覺得自己畫的都是藝術,價值連城,就是沒人懂得欣賞,後來等我沒錢吃飯,餓了幾天後終於想明白了,藝術什麼都不是,還是富蘭克林最實在。”
陳青幫林子軒辦事是收費的,並不是義務幫忙。
他早就不畫畫了,幫著剛來紐約的華人找住處,介紹工作,就這樣成了紐約通。
“那怎麼不回國呢?回美院繼續畫畫唄。”林子軒不解道。
“見識了國外的繁華誰還願意回去啊,回去被人笑話啊?”陳青不以為然道。
在八十年代,一批受不了國內刻板生活的藝術家們興沖沖的來到美國,想要呼吸美國自由的空氣,不過現實是殘酷的。
他們生活在紐約社會的底層,過著貧困的日子,抱怨著沒人欣賞,認為是社會不公。
有些人做出了改變,變得現實,有些人變得暴躁和神經質,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在陳青的敘述中,一個藝術家群體的縮影顯現了出來。
“這才是真實的素材。”馮曉剛感嘆道。
這只是一部分華國人在紐約的生活,還有人從底層做起,一步步的奮鬥,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過在以白人為主的社會里,很難得到晉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