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採訪結束,幾人都有點累。因為李莉實在對季椽感興趣,並直言“年輕的衛星負責人”是一個能讓觀眾都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多采訪了季椽不少問題。
然而,季椽不能說的實在太多了。
比如……
“季先生有沒有出國留學過?去的哪個國家?”
前蘇聯,能說嗎?
季椽:“……過。”
“除了微小型衛星外,季先生還參與過哪些科研專案呢?”
第二核武,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能說嗎?
季椽:“……過。”
“你認為自己參與過的最有意義的科研專案是什麼?”
跟隨南海科研船佔領南海島礁……能說嗎?
季椽:“……過。”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
季椽才發現,自己以為一直是學習、科研的普通生活,細算起來,居然沒幾件是普通的。
採訪到後來,李莉不敢問了,季椽也實在沒什麼能說的,於是就這麼大家都心累的結束了。只有兩名外國人一頭霧水。
在季椽接受採訪的時候,宋冀寧也突然被人叫到一間辦公室內。等在辦公室的人是一名五十多歲老者,沒有穿白大褂,但身上有著和科研人員一樣的氣質。宋冀寧感覺他有些眼熟,問道:“你好,我是不是在哪見過你?”
“是的,我們見過。”老者點頭,笑著感嘆:“你們當時從蘇聯帶回來一批核武研究員……”
宋冀寧瞪大眼,臉上露出一絲久逢故人的笑容:“啊——對,我想起來了,你是柳章柳學士!”
當年一同參與第二核武研究的人實在太多了,宋冀寧能記住也,也是因為他屬於主研人員,中科院學士。否則要只是普通科研人員,宋冀寧還真記不住。
“幾年不見,難為你還記得我。”柳章笑笑,親切道:“你和季椽這幾年發表的論文,參與過的研究,我們一直在留意。今天來找你,是有一個專案,想請你參與。”
宋冀寧收起微笑,坐正身體:“在聽專案之前,我先問一句。柳學士是單獨邀請我,還是連季椽一起?”
“只有你,沒有季椽。”
“那我拒絕。”宋冀寧起身。
“你不想聽聽是什麼專案嗎?”
“不打算參與,所以還是不聽為好,萬一不小心洩露什麼,對你我都沒有益處。”宋冀寧轉身欲開門。
“你想跟季椽越走越遠嗎?”
宋冀寧頓住,轉身看向柳章:“你什麼意思?”
“你現在,已經快跟不上季椽的腳步了吧?他已經是一個國家重點科研專案的負責人,而你,只能在其中當一名小技術員。再這麼下去,你和季椽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最後會因為他所屬的專案你無法參與,而被迫分開。”
中科院這些年一直在關注季椽和宋冀寧,對兩人戀人的關係也心知肚明。不過說是戀人,中科院覺得他們的關係更像是科研搭檔,而且是世上最好的搭檔,在一起不只是互補,也不是1加1等2這麼簡單的演算法。因此在發現宋冀寧漸漸有些跟不上季椽的進步速度,宋冀寧還沒急,中科院先焦慮了。
宋冀寧重新坐回椅子上,雙手環胸,警惕的看向柳章:“說吧,你們找我想幹什麼?”
“別那麼防備嘛,我是懷著善意來的,我們中科院比任何人都希望你跟季椽好好的。”柳章這麼笑道,緊接著問:“你聽說過863計劃嗎?”
863計劃,別名“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星戰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日本的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是華國科學戰略與政治相結合的產物。
簡單的說,是由中科院制定某些跨時代的高科技研究,由國家統籌、組織上萬名各行業科學家一同攻關的計劃。
這項計劃目前已經實施十年,取得的科研成果極為驚人。科研人員的數量也一直在增加中,如今中科院又看上了宋冀寧的能力,同時出於培養他的想法,對他發出邀請。
身為一名科研人員,宋冀寧當然聽過863計劃,也知道他們突破了很多項國際封鎖的技術,為華國科研界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參與這項計劃,對科研人員來說,是一種榮耀。
然而……
“緣緣……季椽不參加嗎?”
“季椽同學參加的話,會浪費他的天賦。從他這些年主導的不同專案來看,我們認為讓他自由發展會比較好,而你的基礎較薄弱,在863計劃裡,可以穩固你的基礎和學識。”
宋冀寧確實很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可以和季椽並肩,甚至給他提供幫助,而不是總跟在他身後。如柳章所言,這樣下去,總有一天,季椽能參與的專案,宋冀寧卻因學識不足沒有資格參與,兩人將不得不分開。
“863計劃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