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的時候禦書房裡只有李隆基一個人,那輛顯眼包一樣的倒騎驢正擺在一邊,李隆基跨坐在車坐上在蹬腳踏。
見李琮進來,他也沒有下車,就坐在車座上問李琮這車看著怎麼樣。
那當然是好的啊!
李琮連忙恭維了幾句。
他在渭河碼頭上才與748見了第一面,全部心思都放在能救荒的土豆紅薯上了,對這輛奢華的倒騎驢真沒怎麼上心。
但既然父皇問了,他便把748給他介紹的橡膠又複述了一遍,然後抓住機會,跟李隆基稟奏說琮琮號上歸他所有米洲物産,他想全部要獻給父皇。
李隆基都忘了入股分紅這一茬了,本能地以為薛三帶回來的東西都是給他的,把兒子當年掏空私庫支援薛三造船的事兒忘了個一幹二淨。
現在忽然被提醒,李老三還有點不好意思,臨時改口把一千六百畝土地變成了一萬六千畝,直接在後面加了個零。
當然,南洋群島上的土地不值錢,跟長安城的坊市根本沒辦法比。
但那畢竟是一萬六千畝的地,而且完全歸李琮支配,這個恩賜別的皇子可是沒有的。
李琮欣然接受了。
經歷了兩年的賦閑,他現在對於權勢的心思已經變得很淡薄,去遠離長安政治旋渦的南洋島也不錯。
李隆基很高興,因為他兒子想也沒想就答應了他的要求,說明長子對他這個父親不但尊敬而且忠心。
南洋群島哪是那麼好去的!?且不說島上的土著部落好不好收服,光是瘴氣和毒蟲就夠大軍一受的,安南都護府在崇山密林裡不知死了多少令丞胥吏。
就算給李嗣直大船精兵,上島也是要吃一番苦頭。
但你看看他兒子,他兒子連猶豫都沒猶豫一下的,直接就接受了他這個父親的安排,完全沒提一丁點條件。和其他幾個爭相出頭的兒子們不同,李嗣直這個態度讓李隆基最滿意。太子巡個鹽政瞻前顧後,李亨闖禍之後便畏縮不前,他們都不如李琮懂分寸、知進退,只可惜這孩子面上有損,註定無緣帝國的繼承。
那就多給他些補償吧,讓他在南洋群島自由自在的,也不用束手束腳,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反正他跟薛三也相熟,兩人做起事來也不至於相互掣肘。南洋群島畢竟孤懸海外、遠離大唐的權力中心,就算李琮幹出一番功績也不會被人忌憚,不至於像在安西都護府一樣被人摘了桃子。
李隆基暗暗嘆了口氣,大唐雖然是他的大唐,但皇帝也不能罔顧朝中意見,一意孤行。
他雖然想搞平衡,但對兒子們還是很不錯的,李琮賦閑這事兒固然是他起的頭,但到今天的結果卻不是他一力推動的,這之中摻雜了太多的博弈。
這些,卻是不能跟兒子講實話,說了好像他這個父皇管控不住朝廷,有損他李隆基的威嚴。
所以李琮走了也好,正好在接下來的幾年,他準備好好清理一下朝中的勢力,尤其對於某些已經成氣候的皇親國戚和世家大族,該打壓的打壓,該貶謫的貶謫。
他會抬舉一批新人,不需要像姚宋那樣得力,但必須對他忠心,為他任意驅使。
李嗣直是他的長子,對這個兒子他還挺憐惜的,不想他成為什麼人的刀劍或是靶子。
反正那個位置與李嗣直已然沒什麼關繫了,何必讓他跟著蹚渾水,損害了父子的情誼。
所以,走吧。
走遠點,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