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江地震所引起的社會關注度,在月餘之後才慢慢地降低下去。而在這個6月中,圍繞著汶江地震,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大事件。
一位在汶江地震中拋下學生獨自逃生的韓姓老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一場關於師德的大討論,該韓姓老師也被網友們譏諷為“韓跑跑”,韓跑跑一詞,也成為了當月的熱詞;一位張姓女孩在網上釋出了慶賀汶江發生地震的新聞,並聲稱“死的人還不夠多”,激起了網友們的憤怒,將其人肉了出來;全球多國向中國派遣救援部隊,加入到救援行動中來;救援行動中,空降兵十五勇士為開啟空中救援通道,冒死驚天一躍,展現了中國軍人的無畏勇氣……
而在6月中,華語樂壇發出的聲音也是響亮的。
華語群星推出了賑災歌曲《明天會更好》的實體單曲碟,截止到6月底,已經售賣出了680多萬張的驚人數字,而按照該張單曲碟的定價18元來計算,這首歌曲的推出總共為災區籌集了1.2億的驚人善款。當然,實際上是沒這麼多的,因為從詞曲到歌手雖然都是義務工作,但是印製、運輸、發售等都是需要付費的。
這些歌手們可以自願工作,卻沒有義務要求別人也像他們一樣免費工作。畢竟他們有錢,出的力說大也不大,只不過是少賺一點錢,但是中間渠道的很多人卻是指著這些錢養家餬口呢。你不能讓他們為了災區人民,而丟掉了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只是平頭老百姓而已。
所以綜合計算下來之後,實體碟的發售大概能夠為災區籌集到7000萬左右的善款——這還是建立在此次商業行為是公益性質的基礎上。國家對於這方面有特殊的規定,對於這種慈善性質的商業行為,在國家相關機關監督的前提下,對於各項稅收可以減免甚至不收。
680萬張……
縱觀整個華語樂壇歷史,680萬張的銷售紀錄,已經是三甲了,放到單曲碟上,則是第一。而要是從2000年後開始算起,不管是算專輯還是單曲碟,這都是絕對的第一,給近幾年越來越是萎靡不振的實體唱片業打了一劑強力興奮劑。
光看這銷量的話,華語樂壇愈演愈烈的“實體末日”言論似乎不攻自破了,不過對比一下網路銷量方面,“實體末日”的言論似乎又更加坐實了。
《明天會更好》在各大網路音樂平臺的銷售上,截止到6月底,一共創造了1.8億的銷售額。按照統一定價3元來算,相當於總共有6000萬人購買了這首歌,而根據最新的《中國網路狀況審查報告》顯示,如今中國網民的總數量在2.3億左右。也就是說,每4個網民中,就有一個人購買了這首歌曲。當然,實際上是沒有這麼多的,因為換賬號重複購買的情況還是存在的,6000萬隻是一個人次,而不是人數。
從整體銷售規模情況對比來看,雖然差距並不是很大,但是“實體末日”似乎確實正在逐漸地到來……
在這樣的幾個刻板數字下面,還隱藏著很多資訊,其一,便是沈歡的社會聲譽透過這次事件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
華語群星為什麼會推出這樣一首歌曲?是誰第一個提出這個想法來的?其中具體的操作又是怎麼樣的?這些都是媒體們在看到《明天會更好》這樣一首公益歌曲推出之後的疑問。
瞭解事件的真相,本來就是新聞工作從業者的基本素質。
他們也是為此採訪了許多參與了這首歌曲錄製的歌手,最後得到了一個統一的事實:這個想法是沈歡率先提出來的,他在那個晚上知道地震發生之後,感觸很深,只是用十分鐘的時間就寫出了這首溫情的歌曲來,隨後在羅羨陽的幫助下,聯絡到了參與錄製的那些歌手們。大家也紛紛表示對這樣有意義的事情義不容辭,都推掉了各項工作、自費從各地前來參與了這首公益歌曲的錄製。
這樣的新聞報道一出來,華語群星們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上去了,看到報道的群眾們紛紛為他們點贊。而至於事件的中心人物沈歡和羅羨陽,人們對於他們所產生的好感那就更加多了,畢竟他們倆可是發起者,尤其是沈歡。
在不少新聞報道里,都還順便提到了沈歡的過往——他曾經將《鬼吹燈》的所有收入捐獻給教育基金。
前後一結合之下,沈歡“慈善急先鋒”的形象一下子就在很多人的心中豎立起來了。
除此之外,很多新聞報道中都提到的“十分鐘”也激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令他們很是驚訝。
這些人著實沒有想到,《明天會更好》這首溫情優秀的歌曲竟然是沈歡只用了十分鐘的時間就寫出來的,這在這些普遍不懂行的外人看來,簡直就是宛若神蹟一般!已經能夠和沈歡之前震驚全國的“杯酒詩百篇”相媲美了。
在這傢伙身上所發生的這些事情,似乎總是這麼不可思議……
驚世之才,慈善先鋒,這就是群眾們在這次事件大規模的報道之後,對於沈歡所落下的兩個印象,許多人也因此路轉粉了,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沈歡的微博關注量又再次有了一個快速的提升,已經突破了1500萬關注量。
就在這樣的一系列事件中,這個6月,就這樣過去了。
7月已悄然到來,並很快也走到了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