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嘰嘰喳喳,宛如一隻只小麻雀。他們都對李銘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因為在他們眼中,獲獎已是可以拿回去找家長好好要獎勵的事,而獲得全國大獎更是隻存在於電視機裡或是家長嘴裡的事情。
從電視劇、還有一些“闖關”“狀元採訪”等等節目中,孩子們只能將獲獎與成功人士劃上等號。更何況,早在訊息傳出來後,他們的家長就已經在家誇了半個月的李銘。
吃飯的時候說“李銘就是多吃胡蘿蔔才會那麼聰明”。
看電視的時候說“你看看人家李銘,從小就喜歡學習。哪像你,天天玩天天玩”。
給他們看試卷的時候說“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錯,別說全國獎了,你就不能先給我拿個滿分”。
總而言之,煩,煩透了。
年紀尚小的孩子們尚且不懂什麼是叛逆、什麼是嫉妒。
他們只覺得自己父母天天提李銘讓自己很不舒服。而這種不舒服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想法,“為什麼李銘要考那麼好”以及“為什麼我跟李銘同年級”。
至於說家長有錯,那是不可能的。小學生能不能意識到家長也會犯錯還是一個問題。家長在他們心目中是沒有錯的,因為犯錯的總是自己。於是他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與自己同年級的李銘有錯。
沒有一個人喜歡以同齡人作為榜樣。他們更喜歡以年長人作為榜樣,因為年長的人有更足夠的理由令其憧憬,也更有足夠的理由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不足。
而那不足,往往不是先天的。
年長人作為範本,傳授給孩子們的是,“我們之間差距在於年齡以及閱歷,當你到達我這個年紀時,說不定會比我更優秀。可那前提是,你要努力。”。於是,孩子們會被鼓舞,因為他們似乎能透過長者的話暢想自己成為首富的未來。他們可以假想自己為一個成功者,而非失敗者。
但如果那個人是同齡人,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家長是不會承認自己過失的,他們也無法解釋,為何孩子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手下上課,成績卻大有不同。最後,他們只能歸咎於“孩子比較笨”“孩子不努力”。
如果是後者,那還好說。可家長們往往吝嗇於誇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只會覺得別人的成就是老天爺給予的,而非那些人爭取的。
如果是一個聰明人,他們還懂得告誡自己孩子,“笨鳥先飛,只要你花上比他更多的努力,就能有所成就”。
可如果是一個聰明又努力的人,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激勵自己孩子了。
因此,家長們往往會忽略“勤奮”二字,他們將李銘的成就都歸功於他的頭腦。他們對自己孩子說,“是啊,李銘很聰明,也很懂事。所以你要努力啊。”
這話從家長角度看沒什麼問題,可孩子們體會到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
聰明到底是什麼呢?
而恰好,教科書上的名人各個都是天才。
孩子們就去問老師,“他們是不是都很聰明?”
“是啊。不聰明也不可能走在領域前沿了吧?”老師回答。
而若是孩子中有學習繪畫或音樂的,就更可憐了。
因為他們會隨時聽到“天賦”二字。
為什麼他有天賦,而我沒有呢?
為什麼他聰明,而我不聰明呢?
幼小的孩子們得不到答案,家長們也不可能說出由基因決定這種話。
可他們不說,孩子們也能從生活中漸漸瞭解一些事。
那就是人生而不平等。
喜歡與世隔絕的理想鄉請大家收藏:()與世隔絕的理想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