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日,劉大媽又來問燒瓶子的窯要建到哪裡,空間現在也挺大了,需要好好規劃規劃。
李小紅,才反應過來,自己原來要幹嘛的,是要做個漂亮瓶子好送禮啊!
想想自己對製做瓷器一竅不通,不懂就問是李小紅的好習慣。
“那建窯,我要做什麼?”
劉大媽看著終於明白自己大家長身份和責任的李小紅,禁不住熱淚盈眶,她容易麼,遇到個這麼容易跑偏的主家。上次說做瓶子,直接跑偏了快半拉月了。
說是建窯呢,跑去找盒子,找了盒子,人就失蹤了,你說這高興歸高興,也不能一去不還了吧,她可是找了好久呢!找到了,又出現帳房學堂的事,又花了幾日時間。
若不是這幾天收到的回信裡,有人想求取做瓷器的工作,自己也想不想來這事了。飽含著一把辛酸淚的劉大媽,沒時間同情自己,“你得確定這個窯是建還是不建,建在哪裡,還要進大批的工人物料等等,等等。”
李小紅一聽有這麼多的事要做,忽然不確定起來,為了自家要用個好瓶子,就要建個窯,這個是不是太任『性』了。
“甘肅這邊的沙土地也能做瓷泥嗎?”李小紅期期艾艾地問。
劉大媽多人精啊,一看就知道李小紅怕麻煩,開始打退堂鼓了。
“還有,我不想著急往空間裡放,空間裡最近進去的人太多,擔心空間的承受能力,而且燒窯溫度太高了,窯內的溫度要達到一千多度的話,空間能承受得了嗎?”李小紅想否定一個專案的時候,理由一個接著一個。
劉大媽知道自己的急切反而讓李小紅退縮了,有些事還要慢慢來啊。
她微微低頭,思索著措辭,知道李小紅是個心軟的人,有些事繞著彎說的效果不如明白地說出來。
“鐘太公生前對製陶和制瓷有非常的熱愛和研究,所以鍾家也有一口窯,在江西,那裡的瓷土好,生產出的瓷器潔白如玉,緊實耐用,易上『色』,可以製出很好的瓷器。”
“所以呢?”李小紅不明白,這與她有什麼關係。
劉大媽嚥了口吐沫,有點淒涼地道:“那口窯原來很紅火,是全國聞名的最高階的產瓷窯,後來太公事發,窯被沒收入官家。”
“再後來,聽說被當地官員找藉口買去,適才我收到一封信,當時太公派出管理窯廠的人都被攆了出去。”
“今年受了災,窯廠受到饑民衝擊,還沒出產的瓷器胚子都被毀了,主家怪罪窯工身上,說他們沒保護好自家的財產,讓他們賠,傾家『蕩』產地賠。”
“那些人都是專家學者,資深的技工,從來都是受人尊敬的,哪裡被人這樣羞辱,淪落到衣不覆體,食不裹腹的地步。”
“夫人不用擔心甘肅土質不好,形不成瓷泥,甘肅華亭陶瓷舉國聞名。”
得!李小紅一看,這劉大媽把人也考慮了,裝置也考慮了,原料也考慮了,這顯然是一舉兩得的事,瓷器如果做得好利潤豐厚,又有原來一套班子人馬,駕輕就熟,還有劉大媽這麼多的人情在裡面。
聞絃琴而知雅意,她知道劉大媽最近老提鐘太公的意思,全國『性』的災害對每個人的影響都很重大。
劉大媽也賭咒發誓,這些人都是些基層人員,官府都沒牽連到他們,決不會給劉家帶來任何麻煩。
“那就到華亭那邊裡建個窯,人和錢,我都交給你,你去辦好了,提前說一點,千萬不能給劉家招災惹禍,若是一旦有所不妥,你別怪我翻臉不認人。知府那裡需要打招呼的,我可以出面。”
李小紅心裡明白,若是不收留這些人,劉大媽也說不出什麼,現在世道這麼混『亂』,誰知道明天怎樣,只是劉大媽的一片忠心,尤其剛看到那一堆地契衝擊太大,要李小紅立馬翻臉,她又做不出來。
面慈心軟慣了的人啊,就是這樣,好在劉大媽過二日說,在華亭找了箇舊窯,完全可以用,人家急著出手,只有一個條件,用糧食換,現在錢不值錢,通貨膨脹,只有糧食是硬通貨,價值堅挺。
李小紅還特地和劉大牛去華亭看了,那窯場挺大,有點破舊,不過還在使用中,產的瓷器不多,樣品間裡的產品架上,瓷器黝黑光亮厚重,很有甘肅特點,和景德鎮瓷器的輕薄透亮一點都不一樣。
華亭陶瓷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可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漢平帝年間。據《徐霞客遊記》記載:“華亭陶瓷兩千年前制燒實在,窯頭鎮(今安口高山)所燒土瓷自秦虞瘀父,為周陶正創迄今。”由於其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制瓷工藝水平的提高,華亭成為全國六大陶土生產基地之一,成了聞名全國的“隴上窯”。
要說砍價,沒人比得上劉大媽,從三百擔的細面,一直砍到二百三十擔,再砍成粗細對半,再砍成可以先付一半,秋收後再付一半,再砍成對方親自到蘭州去運糧。人的下限真的可以無限制的拉低。
當劉大媽所說的那一群專家學者、資深技工,真的投奔過來的時候,李小紅實在沒辦法把他們跟專家學者聯絡起來,那就是一群難民。
衣衫襤褸,鬍子滿臉,有一個半大小孩髒得連眉眼都分不出來了,整個一團黑。
待他們梳洗完畢,李小紅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會髒成那樣,最髒的都是些女孩子,被家中父母、長輩強行,抹黑了臉,泥巴糊了頭髮,身上穿的最髒最爛的衣服,所有『露』出外面的都跟黑炭一樣的,洗完之後竟然變成了千嬌百媚的大姑娘。
實在是反轉太大,或許平時覺得不是太漂亮的人,突然從一個一團黑炭變成了一個水靈靈的姑娘,會讓人覺得三觀受到震撼,李小紅居然覺得那最髒的小子變成了最漂亮的姑娘。
說起來李小紅也見過不少漂亮的人,劉家大姐二姐,都算是長得不錯的。但是跟眼前這位姑娘比起來,那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劉大媽帶領著這些人拜見新的主家。李小紅才知道,他們是在饑荒開始時第一批辭退下來的人,因此他們是最早的一批開始四散投奔以前的故人,所以還能囫圇個兒的走到這邊來。
喜歡重生浣衣女請大家收藏:()重生浣衣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